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五)

  二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

  看起來是五根在不斷地緣著五塵放逸,其實操縱者是裏面的心。心好比騎馬的人,五根好比馬,受心的驅使,馬才東南西北到處奔馳。所以,要從根本上製止五根放逸,就一定要製服自己的心。

  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心裏既有善心也有惡心。如果不製好自心,讓貪欲當家做主,就會使身心完全陷入錯亂。我們的心好比一個國土,裏面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心調伏好了,心裏的盜賊都成了良民,聽你的指揮;沒調伏好,毀滅你的就是心裏的煩惱!所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妙的)”。惡業是自己的心造的,墮地獄、餓鬼、旁生受苦也是自己的心導致的;身口意做出種種惡劣的行爲、發出種種顛倒、狂亂、損己損人,也都是由內在的煩惱起的。這樣就知道“心爲其主”的意思。

  總之,五根是以心爲主;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是以心爲主。心就是世界的軸心。調伏了心,就調伏了一切!所以佛殷切地教導我們,要好好製服自己的心。晝夜做觀心、治心的工作,就是修行。

  “好”是善巧的意思。包括認識自己心上有哪些成就叁昧的障礙,這些是怎麼障礙叁昧的,後果又如何嚴重。一旦有深刻的認識,就會主動地對治。對治得好,止息了貪欲放逸,就能深入叁昧。我們心上的障礙有叁種:一、心性差別障;二、輕動不調障;叁、失諸功德障。依次,以心性差別障,障礙無二念叁昧;以輕動不調障,障礙調柔不動叁昧;以失諸功德障,障礙起多功德叁昧。“當好製心”不是喊口號,而是切實地看到自己心上的煩惱病。認識了自己的心有很大毛病,然後設法去調伏,才能入到叁昧的定境中開發智慧,成辦解脫。不然沒有治好內心的病,就始終爲欲所苦,就會不斷地增長生死,不可能解脫。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這是指心性差別障。凡夫的狂心非常可怕,超過了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蔓延。這四種東西很可怕,被毒蛇咬了會毒死,被虎狼遇到會咬死,碰到怨賊也損壞財産、生命,大火焚燒會燒毀房屋、財産、會燒死人。但心比這幾樣東西還可怕。因爲這些只是一次性的現象,而煩惱卻是纏綿根深,只要沒有得到根治,尤其是不了解無我,那是一點辦法沒有,頂多只能伏住。以這個原因造成我們從無始到今生之間無量無數輪回的苦!我們在輪回裏一生一生地受這麼多苦、造成這麼多災難,就是緣于貪嗔癡煩惱。

  心不調伏是由于有差別障,包括貪欲、嗔恚、愚癡等各式各樣的煩惱。如果在心剛一生起時,能伏住各種煩惱,才會入無二念叁昧。不伏住,心始終在不同的境緣裏起各種煩惱,忽爾生貪、忽爾生嗔、忽爾生什麼,一直纏縛在煩惱妄念裏,這就障礙叁昧了。因爲叁昧是無二念,不論遇到什麼境界心是不波動的,平等穩定的。

  爲什麼沒有平等、穩定的心境呢?因爲心裏有障礙,順心的境一來就起貪欲,像毒蛇一樣吸噬自己的善根;違心的境一現又發嗔恚,像猛獸般吞害善根;沒有順逆境時又落在愚癡當中,也是損減善根;有時候貪嗔癡沒有哪一個特別強,叁個是平等的,這種狀況也是周遍焚燒善根。這樣內心動蕩不定,就障礙了“無二念叁昧”。所以要認識到:自己隨境緣不斷地生心動念,這是很大的障礙,是急需整治的地方。

  求解脫,首先要認識煩惱的過患,再努力地對治,使心入到叁昧中,才有希望見到法性。所謂的“欲放逸苦”,就是指如果我們放逸,就會像過去受無量世的苦那樣,未來還要受無量世的苦!原因就是內心的貪欲沒有製服,一直隨著貪欲妄動,就有無休無止的生死。

  知道這一點後,修行人應當向內降伏自心。心沒有降伏,時時都有危險,一定會造出無量的煩惱、業和生死;心如果降伏了,就有真正的安樂,就真正太平無事了。離苦得樂的道唯一在這裏!離開自己的心,修什麼呢?心裏沒有煩惱,說一個修字也是多余的。就因爲自己心裏有很多妄情,這些虛妄的分別已經串習成性,它是很堅固的顛倒的慣性,一碰到可意的人和事就貪著,不可意的人和事就排斥。像這樣,內心妄動的慣性非常強。如果有觀照的力量,知道它是虛妄,能夠歇得下來,就會解脫。

  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于蜜,不見深坑。

  這是指第二、輕動不調障。

  好比人手握蜜器不斷地躁動,他的眼睛只盯著蜜,見不到眼前被草覆蓋的深坑,所以很快就掉入坑中。

  “蜜器”,比喻五根受用五塵的快樂;“手執”(就是手牢牢地抓著蜜器),比喻貪心不斷地緣取五欲的境;“動轉輕躁”,就是眼等根識一直跟隨五根在境上動轉,一點定不下來;“但觀于蜜,不見深坑”,指六識只緣著現世六塵,根本不知道未來的障礙(這個障礙一是生處障礙,二是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

  凡夫的五根接觸到特別喜歡的聲色等時,心因爲有快樂,所以心就不斷地取境,然後境相不斷地轉換,心識不斷地取相,妄動不已,這就是“動轉”的意思。比如人一呆在電視機前就被吸引住,動都不想動。因爲電視節目特別好看,貪心已經粘著在上面不願離開,就像手裏緊握蜜器,因爲這是蜜,有甜味、有快樂!就一幕一幕都不想放過,這就是“執取”的意思。所以才看到人的眼睛盯住電視,豎著耳朵在聽。

  現代娛樂的生活就是打造視覺、聽覺、味覺等的大餐。這是經過很長時間通過高科技等的手段,把現實中無法見聞到、享受到的聲色等集中在一起,人置身其中,能享受到平常生活沒有的快感,這時心就會完全被貪欲支配,牢牢地著在境上。幾個小時裏,念念不斷地緣著聲色動轉。十來年串習下來,心已經有嚴重的躁動症。今天,這種障礙在人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尤其年輕一代,眼、耳、身心不停地躁動,就是妄動串習過深的表相。

  我們心裏虛妄的行動要認得出來,它是怎樣行動、是什麼狀態,這樣會發現自己一旦處在妙欲裏,貪心就會現行。比如現在看各種的歌舞、影視,眼睛直直地盯在上面不願離開!尤其是喜歡的節目,誰要禁止你看,就會生氣!就是因爲心裏俱生的貪欲習性不必要教,凡是有快樂就想抓到,不肯離開。

  這樣就造成“輕動不調”的障礙,也就使自己的靈知深深地被欲塵埋沒了!大家要問一個問題:是什麼造成我生死輪轉?《楞嚴經》說:是以攀緣心這個根本造成輪轉的。說到底,就是看不清六塵只是虛幻的假相,因爲執爲實有、執爲取到它會得到樂,就貪心念念地緣取,這欲界裏的景象在不斷地轉變,心就不斷地緣著境相取著,一緣境就起念,念頭不斷地起。這樣不斷地動念,怎麼能見到本性呢?完全迷啦!

  衆生的苦就是一直在妄動當中歇不下來。如果能歇下來,菩提是本來現成的!所謂:“狂心不歇,歇見菩提。”心動得厲害,一定落在欲界當中,連色界都上不去!不但落在欲界當中,大多數會墮入惡趣,未來是很不妙的。要看到當下的貪欲是只想取到眼前的五欲來飽嘗快樂,這就是極端自私的心態!以這樣的心態造的業全是非福業。這時人不會考慮別人,動機就是爲滿足自己享樂;行爲的邏輯非常簡單:現前的五欲享受起來快樂,當然我要得到!這樣哪裏會拿出心思來行善積德,像這樣沈溺在五欲享樂當中,讓心一直狂亂妄動,就造成無數的惑業,也就只有長劫輪轉了。

  這個時代以貪欲爲主,人們不斷地享受五欲。貪欲把人心障蔽了,心裏想的、口裏談的就只有享樂二字!人們都認爲及時享樂才是最現實的。其實這是最短視的、最弱智的!人的心已經縮小到只認現前有什麼東西享用了快樂就是好的,管它什麼前生後世、善惡因果、什麼利益衆生,都完全抛之腦後了!

  這樣,心就只求現前的享樂。只要能營造出現時的快樂,就極力地尋求。有什麼事能讓自己快樂,就像獵人追捕獵物一樣,馬上心識就奔撲上去。凡是色聲香味,都是放任自己縱情享受,絲毫不加控製。這就是被一個樂顛倒見完全控製死了,因爲心裏已經認定這是好的,幹嘛要控製呢?控製是沒道理的。有了精彩的節目,難道還坐在這裏眼觀鼻、鼻觀心嗎?看電影是求得快樂,難道只觀空花泡影,讓它索然無味嗎?這樣花錢買票幹什麼?所以現在人對享樂的態度是完全放任的。這樣迷失在虛妄的光影裏,哪裏知道以這樣狂亂會造成多重的身心障礙、會造成多少的生死流轉。

  以這樣的放逸,就造成現代人輕動不調的障礙。

  現在關鍵要檢查自己有沒有輕動不調的障礙。如果已經安不下心來,非常浮躁,耐不住寂寞,只有沈浸在五欲裏才能過活,只有心識不斷地妄動才感覺舒服,那就嚴重障礙了“調柔不動叁昧”。

  接下來解釋“但觀于蜜,不見深坑”這一句:

  比喻裏的人對蜜很貪,眼睛只看到眼前的蜜,除了蜜,無邊的世界都看不到了!連在近前被茅草覆蓋的深坑也見不到。

  這個比喻很深刻。一定要用智慧觀照當今人類的心靈是怎麼越來越狹窄、越來越短淺的。今天的人已經變得非常現實,人的心已經串習成任何時候都只關心自己的享受,心思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投在追求現前的享樂上,心裏已經騰不出空間想更深更遠的事!這樣培養出的人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它都不會想啦!久而久之,心智就被嚴重地障蔽了。

  心是要培養、要串習的。比如某條流水線上某道工序的操作工人,他天天就只做這一種事。這樣子就只知道那一點,其它都處在無知的狀況。又像今天大學裏的專科教育,假如是學化學,就只懂化學,其它什麼也不懂。把人設置在這裏面,久而久之,就會讓心變得非常狹隘。

  同樣道理,如果整天迷在現世享樂中,起心動念都是想這個!今天有了錢,我們到哪去玩玩?去唱歌跳舞、還是去溜冰、去看大片?已經串習成這個樣子,一起心動念就只會這麼想,想不到更深遠的方面。

  今天的人能記住一大串明星的名字和他們的生…

《佛遺教經講記(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