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五)

  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看起来是五根在不断地缘着五尘放逸,其实操纵者是里面的心。心好比骑马的人,五根好比马,受心的驱使,马才东南西北到处奔驰。所以,要从根本上制止五根放逸,就一定要制服自己的心。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心里既有善心也有恶心。如果不制好自心,让贪欲当家做主,就会使身心完全陷入错乱。我们的心好比一个国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心调伏好了,心里的盗贼都成了良民,听你的指挥;没调伏好,毁灭你的就是心里的烦恼!所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妙的)”。恶业是自己的心造的,堕地狱、饿鬼、旁生受苦也是自己的心导致的;身口意做出种种恶劣的行为、发出种种颠倒、狂乱、损己损人,也都是由内在的烦恼起的。这样就知道“心为其主”的意思。

  总之,五根是以心为主;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以心为主。心就是世界的轴心。调伏了心,就调伏了一切!所以佛殷切地教导我们,要好好制服自己的心。昼夜做观心、治心的工作,就是修行。

  “好”是善巧的意思。包括认识自己心上有哪些成就三昧的障碍,这些是怎么障碍三昧的,后果又如何严重。一旦有深刻的认识,就会主动地对治。对治得好,止息了贪欲放逸,就能深入三昧。我们心上的障碍有三种:一、心性差别障;二、轻动不调障;三、失诸功德障。依次,以心性差别障,障碍无二念三昧;以轻动不调障,障碍调柔不动三昧;以失诸功德障,障碍起多功德三昧。“当好制心”不是喊口号,而是切实地看到自己心上的烦恼病。认识了自己的心有很大毛病,然后设法去调伏,才能入到三昧的定境中开发智慧,成办解脱。不然没有治好内心的病,就始终为欲所苦,就会不断地增长生死,不可能解脱。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这是指心性差别障。凡夫的狂心非常可怕,超过了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蔓延。这四种东西很可怕,被毒蛇咬了会毒死,被虎狼遇到会咬死,碰到怨贼也损坏财产、生命,大火焚烧会烧毁房屋、财产、会烧死人。但心比这几样东西还可怕。因为这些只是一次性的现象,而烦恼却是缠绵根深,只要没有得到根治,尤其是不了解无我,那是一点办法没有,顶多只能伏住。以这个原因造成我们从无始到今生之间无量无数轮回的苦!我们在轮回里一生一生地受这么多苦、造成这么多灾难,就是缘于贪嗔痴烦恼。

  心不调伏是由于有差别障,包括贪欲、嗔恚、愚痴等各式各样的烦恼。如果在心刚一生起时,能伏住各种烦恼,才会入无二念三昧。不伏住,心始终在不同的境缘里起各种烦恼,忽尔生贪、忽尔生嗔、忽尔生什么,一直缠缚在烦恼妄念里,这就障碍三昧了。因为三昧是无二念,不论遇到什么境界心是不波动的,平等稳定的。

  为什么没有平等、稳定的心境呢?因为心里有障碍,顺心的境一来就起贪欲,像毒蛇一样吸噬自己的善根;违心的境一现又发嗔恚,像猛兽般吞害善根;没有顺逆境时又落在愚痴当中,也是损减善根;有时候贪嗔痴没有哪一个特别强,三个是平等的,这种状况也是周遍焚烧善根。这样内心动荡不定,就障碍了“无二念三昧”。所以要认识到:自己随境缘不断地生心动念,这是很大的障碍,是急需整治的地方。

  求解脱,首先要认识烦恼的过患,再努力地对治,使心入到三昧中,才有希望见到法性。所谓的“欲放逸苦”,就是指如果我们放逸,就会像过去受无量世的苦那样,未来还要受无量世的苦!原因就是内心的贪欲没有制服,一直随着贪欲妄动,就有无休无止的生死。

  知道这一点后,修行人应当向内降伏自心。心没有降伏,时时都有危险,一定会造出无量的烦恼、业和生死;心如果降伏了,就有真正的安乐,就真正太平无事了。离苦得乐的道唯一在这里!离开自己的心,修什么呢?心里没有烦恼,说一个修字也是多余的。就因为自己心里有很多妄情,这些虚妄的分别已经串习成性,它是很坚固的颠倒的惯性,一碰到可意的人和事就贪著,不可意的人和事就排斥。像这样,内心妄动的惯性非常强。如果有观照的力量,知道它是虚妄,能够歇得下来,就会解脱。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这是指第二、轻动不调障。

  好比人手握蜜器不断地躁动,他的眼睛只盯着蜜,见不到眼前被草覆盖的深坑,所以很快就掉入坑中。

  “蜜器”,比喻五根受用五尘的快乐;“手执”(就是手牢牢地抓着蜜器),比喻贪心不断地缘取五欲的境;“动转轻躁”,就是眼等根识一直跟随五根在境上动转,一点定不下来;“但观于蜜,不见深坑”,指六识只缘着现世六尘,根本不知道未来的障碍(这个障碍一是生处障碍,二是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

  凡夫的五根接触到特别喜欢的声色等时,心因为有快乐,所以心就不断地取境,然后境相不断地转换,心识不断地取相,妄动不已,这就是“动转”的意思。比如人一呆在电视机前就被吸引住,动都不想动。因为电视节目特别好看,贪心已经粘著在上面不愿离开,就像手里紧握蜜器,因为这是蜜,有甜味、有快乐!就一幕一幕都不想放过,这就是“执取”的意思。所以才看到人的眼睛盯住电视,竖着耳朵在听。

  现代娱乐的生活就是打造视觉、听觉、味觉等的大餐。这是经过很长时间通过高科技等的手段,把现实中无法见闻到、享受到的声色等集中在一起,人置身其中,能享受到平常生活没有的快感,这时心就会完全被贪欲支配,牢牢地著在境上。几个小时里,念念不断地缘着声色动转。十来年串习下来,心已经有严重的躁动症。今天,这种障碍在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年轻一代,眼、耳、身心不停地躁动,就是妄动串习过深的表相。

  我们心里虚妄的行动要认得出来,它是怎样行动、是什么状态,这样会发现自己一旦处在妙欲里,贪心就会现行。比如现在看各种的歌舞、影视,眼睛直直地盯在上面不愿离开!尤其是喜欢的节目,谁要禁止你看,就会生气!就是因为心里俱生的贪欲习性不必要教,凡是有快乐就想抓到,不肯离开。

  这样就造成“轻动不调”的障碍,也就使自己的灵知深深地被欲尘埋没了!大家要问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我生死轮转?《楞严经》说:是以攀缘心这个根本造成轮转的。说到底,就是看不清六尘只是虚幻的假相,因为执为实有、执为取到它会得到乐,就贪心念念地缘取,这欲界里的景象在不断地转变,心就不断地缘着境相取著,一缘境就起念,念头不断地起。这样不断地动念,怎么能见到本性呢?完全迷啦!

  众生的苦就是一直在妄动当中歇不下来。如果能歇下来,菩提是本来现成的!所谓:“狂心不歇,歇见菩提。”心动得厉害,一定落在欲界当中,连色界都上不去!不但落在欲界当中,大多数会堕入恶趣,未来是很不妙的。要看到当下的贪欲是只想取到眼前的五欲来饱尝快乐,这就是极端自私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造的业全是非福业。这时人不会考虑别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享乐;行为的逻辑非常简单:现前的五欲享受起来快乐,当然我要得到!这样哪里会拿出心思来行善积德,像这样沉溺在五欲享乐当中,让心一直狂乱妄动,就造成无数的惑业,也就只有长劫轮转了。

  这个时代以贪欲为主,人们不断地享受五欲。贪欲把人心障蔽了,心里想的、口里谈的就只有享乐二字!人们都认为及时享乐才是最现实的。其实这是最短视的、最弱智的!人的心已经缩小到只认现前有什么东西享用了快乐就是好的,管它什么前生后世、善恶因果、什么利益众生,都完全抛之脑后了!

  这样,心就只求现前的享乐。只要能营造出现时的快乐,就极力地寻求。有什么事能让自己快乐,就像猎人追捕猎物一样,马上心识就奔扑上去。凡是色声香味,都是放任自己纵情享受,丝毫不加控制。这就是被一个乐颠倒见完全控制死了,因为心里已经认定这是好的,干嘛要控制呢?控制是没道理的。有了精彩的节目,难道还坐在这里眼观鼻、鼻观心吗?看电影是求得快乐,难道只观空花泡影,让它索然无味吗?这样花钱买票干什么?所以现在人对享乐的态度是完全放任的。这样迷失在虚妄的光影里,哪里知道以这样狂乱会造成多重的身心障碍、会造成多少的生死流转。

  以这样的放逸,就造成现代人轻动不调的障碍。

  现在关键要检查自己有没有轻动不调的障碍。如果已经安不下心来,非常浮躁,耐不住寂寞,只有沉浸在五欲里才能过活,只有心识不断地妄动才感觉舒服,那就严重障碍了“调柔不动三昧”。

  接下来解释“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这一句:

  比喻里的人对蜜很贪,眼睛只看到眼前的蜜,除了蜜,无边的世界都看不到了!连在近前被茅草覆盖的深坑也见不到。

  这个比喻很深刻。一定要用智慧观照当今人类的心灵是怎么越来越狭窄、越来越短浅的。今天的人已经变得非常现实,人的心已经串习成任何时候都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心思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投在追求现前的享乐上,心里已经腾不出空间想更深更远的事!这样培养出的人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它都不会想啦!久而久之,心智就被严重地障蔽了。

  心是要培养、要串习的。比如某条流水线上某道工序的操作工人,他天天就只做这一种事。这样子就只知道那一点,其它都处在无知的状况。又像今天大学里的专科教育,假如是学化学,就只懂化学,其它什么也不懂。把人设置在这里面,久而久之,就会让心变得非常狭隘。

  同样道理,如果整天迷在现世享乐中,起心动念都是想这个!今天有了钱,我们到哪去玩玩?去唱歌跳舞、还是去溜冰、去看大片?已经串习成这个样子,一起心动念就只会这么想,想不到更深远的方面。

  今天的人能记住一大串明星的名字和他们的生…

《佛遗教经讲记(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