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四)

  这节课再补充讲解有关“根放逸苦对治”的内容。

  经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比丘修了12年都没成就。有一次佛见度他的时机到了,就化成一位比丘和他结伴修行。

  这一天夜晚,月亮很圆、很亮。河边树下的水里钻出一只乌龟。乌龟往前爬,那边来了一只野干,很饥饿,跑过来要吃乌龟。乌龟一看野干来了,就把头、尾和四只脚缩到壳里面,卧着不动。野干蹲在旁边等它出头,等了半天也不露出头、尾和四只脚。野干找不到机会,就很不高兴地走了。野干一走,乌龟的头伸出来,四只脚也伸出来,继续往前爬。

  这时,佛化现的比丘对那个比丘说:“你看到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乌龟有护命的壳,野干不能趁虚而入。世上的人不如乌龟,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被魔王引诱去了。眼睛贪色,耳朵贪声,乃至意识贪法。这样贪著六尘发起贪嗔痴,魔王就得到机会俘虏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护根很紧要!我们要学乌龟。头、尾、四脚比喻我们的六根;护命的壳比喻坚固的正念;乌龟往前爬行就是指我们每天从早到晚不断地遇到很多境界。在六根门头有各种六尘景像,这时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正念的壳保护自己,因为魔王时时都在旁边,只要六根伸出来,入在五欲里,就会被套住。

  世亲菩萨曾经打过五个比方:一、鹿很喜欢听音乐,猎人利用这一点,有意弹奏很美妙的音乐,鹿的耳根马上贪著在音乐上,失去警惕,结果被猎人捕获。二、公象贪著和母象接触,猎人放出母象,公象贪著和母象接触,也失去警惕,被猎人当场捕获。三、飞蛾贪著光,所以直接飞到光里头,就惨死在火中。四、鱼贪著鱼钩上的诱饵,结果被人钓上,成了人的盘中餐。五、苍蝇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它去舔食,就被割死了。这就是一见到五欲,被贪欲驱使,五根一入到里头,在这个点上人的心就乱了,就从这里开始生起烦恼和业,而卷入到生死中去了。

  我们要学乌龟,看到有五欲的野干在旁边准备吃你,就不能把五根投入到那里,一投入就会被俘虏。现在要有自知之明,我能不能做到无心无念?五欲现前时心里能空的了吗?能不起念头吗?还是五欲一现前,心很快就会迷惑,然后把幻影全执为实有,有好的马上生贪,不好的马上生嗔?如果是这个状况,就一定要用正念管住五根,不然五根在五欲里放逸,就从这里滋生出很多妄念、烦恼。比如问问自己:眼前出现异性的美貌,我真的看他(她)是一个幻影吗?是空的吗?或者是不净、是苦的吗?还是觉得特别好看,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的!如果是这样非理作意,放任自己的眼根去看,那就被贪欲抓住了,之后造的就全是生死业了。

  所以一定要认识集谛。没有认识,行为上就会很错乱。这里要在心上衡量,到底我的见解在什么层次?修行在什么层次?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根境相对时,既观不了无我,也根本看不到世间的一切都是苦,这时就只感觉五欲真的很好,特别喜爱,那就是对欲界爱染情深,直接跟出离心相违,这是会生欲界的。

  这时候说我一定要得到,这么好的享乐为什么禁止我听、禁止我看?这时出于很强的要满足自己的心,要到喜爱的五欲。这样一是出于对“自我”的爱重,一是认为享受五欲真的很安乐,因此就一心求得让我得到五欲乐。如果自己处在这两点迷惑当中,那所造的业就完全是生死业,完全是堕欲界的业,不用说得解脱,连生上界都不可能了。

  现在人心非常短浅,就只求眼前的享乐。寻求感官刺激的人,不仅不会想来世,连过几十年也不想,就是尽情享乐。他认为错过了就再没机会了,这样白活一世对得起自己吗?这样的心就一味追求现世的五欲,动机就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在他眼里,所谓的安乐唯一是亲自受用五欲的乐受,再没有别的了。这已经一错到底了!这是内外宗派中最下劣的动机、行为,造的几乎全是非福业。这时集起的业只会牵引人堕恶趣,因为当时的心态没有善心的状态,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所以人如果到了这个层次,那就跟畜生无别!在这个状态下,不必说出世间修道的功德,连世间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也没有了!到了这时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是极端自私的心,完全没有智慧。所谓欲令智昏,他就那么短视,就只想抓到眼前色声香味等的声色享受,认为得到这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才是人生的目的,此外都是不现实的,只有这个最现实!这样的话,丝毫不会为别人着想,因为太自私了;根本不会为未来着想,因为只认眼前的享受最有实义。以后的事谁去管它?来世更虚无缥缈,想它干什么?想不到因果,想不到轮回苦,生活只有一个内容——就是享乐!

  我们目前一定要知道自身什么水平,如果没有世间是苦的定解、没有出离心、没有无我的定解,对这些茫然无知,或者只是耳朵听听,心里并没有深刻的定解,那这样没有正见来掌握自己的行为,来把自己从原来的颠倒道里救护到解脱道上来。这样心态和行为毫无扭转,只是形式上做很多、口头上说很多,并不会解脱。

  出世间道最基本的是要了达苦集,生起出离心,要明白因果,再是要了达人无我。如果这三个内涵没有,那对出世间道是根本无法趣入的。这样的话,完全处于一种迷茫、一种无明的冲动,而这种习气是来自无始以来无数次的串习,所以我们要观注内心是什么在指使你行动?就是一种错觉,认为受用这悦意的色声香味能得到快乐。

  刚才说了,鹿、象、飞蛾、苍蝇、鱼,它们没有很高的理智,基本是发自本能的冲动,就认为好的色声香味我一定要求到。那么我们作为修道的人,如果下降到这个层次,那是很悲惨的!引你入生死的就是这些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如果你能观色声香味触一切都是空的,还起什么念头?如果能认识“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又哪里会那么多迷乱。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见解、这么深的观照,能观到这些是无常的、是苦的,也不会在里面放逸!如果这些内涵都没有,就只认眼前的色声香味是实在的、要享受到过足贪心的瘾才满足,那就成了尽情吸毒的人。这样还冠冕堂皇地说“与时俱进”,还认为自己活得很潇洒,这样粉饰并不代表自己的心相应了佛法。自己的心自己最清楚,烦恼依然是烦恼、有漏业依然是有漏业,对世间五欲的贪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看看自己的行为,连基本的佛法也没相应上,完全跟俗人一样。世俗的人求取现前的五欲,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毫无理智。他不了解这像小儿食蜜——只是一口的甜味,后面有割断舌头的大苦。他不清楚贪欲的过患,不晓得欲尘的虚妄,丝毫没有求解脱的心,也没有正念,也不可能观照无我!世俗的人这样做情有可原。但修行人没有自知之明,不晓得自身的见解、修行到什么地步,反而以豁达空、拨无因果为潇洒,以自在无碍来粉饰自己,其实根本也不是在境界里无心,那就成自欺欺人了。

  所以佛就讲“世上的人不如那只乌龟”!那只乌龟谨慎小心,它有智慧,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如果探出头来一旦被野干抓住,就会被它吃掉;所以它一直把头尾、四脚收缩在壳里,不给野干任何机会。如果我们能以正念收住自己的六根,那不管心前有多迷人的五欲来诱惑你,都不会被它勾引、被它套住。自己就像那只乌龟,一看现在正在直播世界杯足球赛,马上就有防护的正念:我不能入进去云里雾里的分不清真假,以前我这方面有很重的习气,入到里面我根本不觉得球场上变幻的景像是空的、毫无实义的,也根本不认为这是毫无实义的肢体运动,反而一进去之后,浓厚的习气马上现行,一直看得津津有味,眼睛连眨都不眨!那就是飞蛾扑火——自己的心完全被色尘钩住了。这样懂得自己凡夫心的毛病,就要以理智及时地控制。就像那只乌龟,探出头来一看,世界杯的野干在旁边要抓我了,马上把眼睛收回来。要这样以正念保护自己,不让眼根伸到世界杯球赛的幻影里放逸。

  或者听到旁边响起一首特别爱听、爱唱的流行歌曲,或者各种诱人的娱乐声音,一听到就警觉到这是魔咒来迷惑我的心。马上就把耳根收起来,它就抓不到我!不然坐在这里,今天有春晚演出,马上旁边电视里的声音响起来。这时心里就蠢蠢欲动,没有以正念控制住自己的话,耳根马上就溜到声音里,很快就被卷进去了,几个小时造很多杂乱的生死业。

  或者旁边有诱人的香气和味道,也要马上用正念保护,不要让舌根入进去、鼻根入进去,不然也会很快迷乱在幻境里。只有这样时时刻刻小心保护,才能保持修道的功德不失坏,才能减少烦恼和业。

  每一天可以自己算一笔账:今天我造的业里,有多少是随顺解脱的业,就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解脱可能性。这个没有防护住,心上不断地在滋生烦恼和业,那所成就的就是往后无数的轮回果报!我们内心的幻想跟现实的行为是两种东西,幻想是尽快开悟成就,现实是心整天在五欲里耽著分别,心心念念都在造随顺生死的业、增上迷乱的业,这样能成就什么?成就的只是轮回而已!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认识五根放逸的过患,一定要在这上面反复衡量。以前的人讲几句就很明白,就会按这样去做。但是今天人的思想太复杂,受到的反面熏染太多,邪知邪见很深。如果没有反复地把道理讲透,大家只是耳朵听心里不认同,还是不会去改自己的行为。

  现在要直接把道理摆出来说,“五根放逸”到底好不好?放逸之后是什么结果?是使自己的功德退失、善法失坏、烦恼分别增盛、身心状况退化,还是能让自己提升?大家都是有理智的人,如果一种行为会严重地损伤自己的身心、毁坏自己的现世和来世、会失坏宝贵的功德,那我们是不应当去做的;如果做了能增长身心的安乐、能带来现在未来无量无边的安乐,那当然应当精进去做。

  现在归在自己身上观察:我的五根放逸在五欲里会造成什么结果?经上说:会失诸善法,所以要像牧牛人看住牛,不让牛进…

《佛遗教经讲记(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