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二)

  (二)遠離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

  這裏,損減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間的分別見中。“不應”是指合和湯藥、看相、占蔔、觀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達真實的因緣法,所以一並遮止。

  以“合和湯藥”來說,邪心是指不知道壽命由宿業決定,湯藥只能起到一點調和四大的作用,誤認爲湯藥有神奇的功能,妄圖延年益壽,這就是虛妄分別。其次,殺害生命充當藥物,誤認爲這是行善,也是邪心。妄圖以醫藥來謀取私利,更是發心不正。

  實際上,世間一切吉凶、禍福都是由業決定。修行人要了達真正的因緣法。重點是對業果生起深忍信,之後堅定地守持戒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樣來達到趨吉避凶、離苦得樂。尤其出家志求解脫的人,一心修持戒定慧,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世間方術的事業。

  雖然菩薩有學習醫方明、工巧明等,但這是菩薩爲了有效地利益衆生,要對一切世間明處通達無礙。我們修道要知道先後次第,知道輕重緩急。凡夫在沒有成就之前以什麼爲重點,這是必須抉擇好的!很多人都因爲分不清輕重緩急,導致行爲上混亂不堪。

  以今天的情況來講,世間的科學等就是最主要的外道,如果把心思放在專攻科學理論,或掌握某些技術上,那就是舍本逐末,偏離了以出離心勤修解脫道的宗旨。如果自己的道業一無所成時,卻對世間夾雜很多不正知見的學問懷有濃厚的興趣,對根本不是解脫正因的法非常熱衷,然後投注大量的精力,那一定會荒廢道業。不知不覺,一、二十年就過去了,什麼戒定慧的功德都沒有成就,對于上上下下的佛法絲毫沒生定解,連諸行無常、有漏皆苦這樣最基礎的佛法都不認識,這就是染著外道邪業的後果。

  要知道,我們發心學佛求道,目的不是做世間的專家、學者,目前的重點絲毫不是學世間的學問、技藝,不然一陷在裏面,就只會增長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些染著多了,會障礙清淨智慧的開發,會損減佛法的智慧。

  外道的思想有非常多的錯謬知見,作爲初學者自己佛法上的正見還沒有生起、還沒有穩固,又沒有敏銳的智慧辨別邪正,一旦熏染得過深,就會出現嚴重的障礙,導致不了達真正的因緣法,不能領悟實相。如果在根源上染著了外道知見,直接出現的障礙就是不願意守持戒律。所以這是持戒的極大違緣,會失壞根本的清淨戒。很多人上了世間大學,就退失道心、失壞戒律,就是證明。

  接下來一段是講“行處根本”。我們守護清淨戒要在叁個根本點上做,就是身、口、意叁處。對于如何護持身戒、口戒、意戒,下面逐段地講解:

  第一、身處清淨戒。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怎麼才能守護好身體方面的清淨戒呢?這要分兩步趣入,首先要認識到有哪些障礙會讓身體造不清淨的業,落在世間雜染因緣裏。認識障礙後,緊跟著要有意識地遠離障礙,這樣才能護持好戒律。

  現代修行人不能清淨持戒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叁點:第一點、不認識所受的戒律極爲珍貴,不知道持戒對于修解脫道、對于成辦現前究竟的利樂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導致發不起珍愛戒律的心;第二點、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爲裏有哪些會使持戒發生障礙;第叁點、不懂怎麼以對治法有意識地遠離障礙。因爲心態上相當盲目,導致身口意的行爲處處雜亂、鄙劣,時時和世間雜染因緣混合在一起,所以持戒就不得清淨。

  這句經文有五段內容:一、節身,對治他求放逸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向外追求放逸,對治是節製身體放逸的行爲);二、時食,對治內資無厭足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往外資養身體無有厭足,對治是按時間飲食,控製對飲食的貪心);叁、清淨自活,對治共相追求障(要對治的障礙是以追求名聞利養爲目的,和不清淨的世俗人、世俗事務攪在一起,對治是遠離邪命、清淨自活);四、不得參預世事,是自性止多事(要對治的障礙是參與各種世間事務,對治是認識到修解脫道的人應當停止做很多世間雜事);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做輕賤事(要對治的障礙是被世間的權貴、富豪所驅使,依他的吩咐做各種事務,對治是認識到出家身份尊貴,不應當做輕賤的事)。

  下面再結合我們的修行多講幾句:

  我們凡夫一定要對自己身體的行爲有所節製,不能像現代人一樣隨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種人,也就是不信因果、放肆而爲、連人天善道都無法趣入的人。“節身”是要求節製身體向外追求放逸的行爲。凡是放逸在世間法上的行爲、增長生死的行爲都要盡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讓心在五欲中放逸,那一切所作都是毀壞淨戒的因緣。所謂的節身,比如繁華的都市有很多誘惑力很強的五欲,會引發自己的貪心、愚癡心、散亂心,造下很多身惡,那就要控製自己的身體不去城市散亂。或者說上網,上面有多少汙穢?一上了線,整個眼、耳、心在貪、嗔、癡的境界裏轉,所以一定要節製。

  如果不嚴格節製自己身體外求放逸的行爲,那會連最起碼的修行都退失無余,不必夢想會得什麼大成就。

  我們學了“節身”這兩個字,就要用來檢點自己:現在我節了耳嗎?我的耳在不斷地聽世間的新聞、體育、文藝、娛樂,這樣充滿耳朵的都是不清淨的聲音,引起心裏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裏多少染汙種子。我節了眼嗎?我的眼睛不斷地放逸在電視、網絡、世間小說、雜志、報紙等染汙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虛妄分別,熏入多少不淨種子?我節了自己的舌和鼻嗎?我的舌在不斷地品嘗世間各種美味,期間生了多少貪心、多少散亂。而且以這口舌說了多少世間無意義的話,造了多少绮語、惡口、妄語,熏了多少輪回的種子。像這樣不節製眼、耳、鼻、舌,縱容它在六塵裏放逸,大量地造不清淨的業,怎麼能護好清淨戒呢?

  所以一定要認識“節身”的意義。要知道這一條對持戒的成敗息息相關。凡是不隨順解脫道、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惡的行爲都必須節製,不能縱容、不能發展。不然就決定會深陷在輪回中。

  再說“時食”,是指解脫向內資養身體無厭足的障礙。“時食”指從早上到中午之間飲食,過午不食。“無厭足障”指不但早上吃、中午吃、晚上還要吃;不但吃叁餐,而且毫無約束地隨時吃零食。

  現在不要說過午不食,連一天叁餐按時、按量合理地飲食都做不到,變成隨意亂吃。在今天五欲豐富的時代,放縱飲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礙。修行人在琳琅滿目的美食面前變得毫無控製,隨心所欲地貪求美味,已經達到無厭足的狀況,隨時隨地吃零食,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現在大家一定要在觀念上扭轉過來。要認識到欲界的人以飲食、男女爲最大的生死增上緣,飲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飲食上沒有節製,直接造成的後果是貪欲、散亂、昏沈、懈怠等煩惱迅速增長,嚴重障礙了叁昧。

  我們不防住口,無節製地飲食,一是會增長貪欲,對飲食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在吃上會越來越講究,妄想也就會增多,付出的精力就會更大。本來飲食只是治療饑渴,現在飲食成了滿足貪欲,這是完全背道而馳。如果有什麼好吃的就設法吃到,那跟世俗人的心態有什麼兩樣?哪裏是求解脫的心呢?這樣的行爲哪裏隨順解脫呢?

  所以飲食一定要節製,不然就直接障礙修道!很容易觀察到,如果在飲食上調節好了,就容易得叁昧、容易生功德;相反,飲食不加以節製,一頓飯吃下來心已經亂七八糟。本來不應當過量食,卻吃到十一分飽,然後肚子脹脹地只想打磕睡,一晃就過了半天,怎麼能護持好戒律呢?怎麼能安住修行的狀態呢?所以必須對治飲食的障礙。

  接下來“清淨自活”。“清淨”是指遠離詐現威儀等的邪命。我們的生活應當很清淨才對。除了享用自己分內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會爲了利養造罪業、不會混雜世間染汙的業緣。如果我們能安分守己、安貧樂道,不去追求名聞利養、不去追求五欲享受,那就不會攀求權貴、富豪。這樣“清淨自活”,身體不會放逸,就能安穩地修道。

  這一條是對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淨自活指獨自清淨地生活,不是爲求取世間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礙表現在如果爲追求名利而和世間法牽扯在一起,就會做出很多行爲,怎麼交際應酬、怎麼滿足別人的需要,這樣搞世間法,就會失壞身體的律儀。

  “不得參預世事”,要知道修解脫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發展世間事業。緣起上就是這樣,輪回的事越發展越多,最後變得無休無止。只要放下來不去參與,世間的事就自然會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輪回,行爲的性質是止息輪回的業,所以和世間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參與世間造惡的事,而且連世間認爲好的,爲人民謀求暫時的幸福也不是修道的重點!有漏法說到底只是苦的自性,做有漏的人天善法不能讓自他超出輪回,所以解脫道行者尋求的是寂靜涅槃,行爲的性質是止息輪回的業,是讓求世間享樂、求世間利益的心和行爲盡量減少,最後減少到和輪回絕緣,不參雜絲毫輪回的業。

  “不得通致使命”,是說出家的身份自性高貴,不能受世間權貴的驅使而做輕賤的事。淨源法師的《節要》裏說:“出家者,無爲無欲,孤高自守,若爲使命,則降志辱身,廢亂正業。(意思是說,釋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間的事業,沒有對世間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節安守出世間道業,精勤地尋求解脫。如果被世間權貴驅使而做世間雜染事業,那就是降低志願、辱沒高貴的身份,荒廢了出世間道業。)”

  總而言之,向外追求五欲而放逸的行爲、向內資養身體貪得無厭的行爲、做世間事業、爲世間權貴辦事等的行爲,都是持戒的障礙。一旦身體做了這些行爲,就會被困在輪回的業力圈中脫不出來,會被纏在煩惱網、業網和生死網當中。所以要禁止這些行爲,讓身體從雜染的行爲中解脫出來,這…

《佛遺教經講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