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二)

  (二)远离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这里,损减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间的分别见中。“不应”是指合和汤药、看相、占卜、观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达真实的因缘法,所以一并遮止。

  以“合和汤药”来说,邪心是指不知道寿命由宿业决定,汤药只能起到一点调和四大的作用,误认为汤药有神奇的功能,妄图延年益寿,这就是虚妄分别。其次,杀害生命充当药物,误认为这是行善,也是邪心。妄图以医药来谋取私利,更是发心不正。

  实际上,世间一切吉凶、祸福都是由业决定。修行人要了达真正的因缘法。重点是对业果生起深忍信,之后坚定地守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来达到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尤其出家志求解脱的人,一心修持戒定慧,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世间方术的事业。

  虽然菩萨有学习医方明、工巧明等,但这是菩萨为了有效地利益众生,要对一切世间明处通达无碍。我们修道要知道先后次第,知道轻重缓急。凡夫在没有成就之前以什么为重点,这是必须抉择好的!很多人都因为分不清轻重缓急,导致行为上混乱不堪。

  以今天的情况来讲,世间的科学等就是最主要的外道,如果把心思放在专攻科学理论,或掌握某些技术上,那就是舍本逐末,偏离了以出离心勤修解脱道的宗旨。如果自己的道业一无所成时,却对世间夹杂很多不正知见的学问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根本不是解脱正因的法非常热衷,然后投注大量的精力,那一定会荒废道业。不知不觉,一、二十年就过去了,什么戒定慧的功德都没有成就,对于上上下下的佛法丝毫没生定解,连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这样最基础的佛法都不认识,这就是染著外道邪业的后果。

  要知道,我们发心学佛求道,目的不是做世间的专家、学者,目前的重点丝毫不是学世间的学问、技艺,不然一陷在里面,就只会增长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些染著多了,会障碍清净智慧的开发,会损减佛法的智慧。

  外道的思想有非常多的错谬知见,作为初学者自己佛法上的正见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稳固,又没有敏锐的智慧辨别邪正,一旦熏染得过深,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导致不了达真正的因缘法,不能领悟实相。如果在根源上染著了外道知见,直接出现的障碍就是不愿意守持戒律。所以这是持戒的极大违缘,会失坏根本的清净戒。很多人上了世间大学,就退失道心、失坏戒律,就是证明。

  接下来一段是讲“行处根本”。我们守护清净戒要在三个根本点上做,就是身、口、意三处。对于如何护持身戒、口戒、意戒,下面逐段地讲解:

  第一、身处清净戒。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

  怎么才能守护好身体方面的清净戒呢?这要分两步趣入,首先要认识到有哪些障碍会让身体造不清净的业,落在世间杂染因缘里。认识障碍后,紧跟着要有意识地远离障碍,这样才能护持好戒律。

  现代修行人不能清净持戒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点、不认识所受的戒律极为珍贵,不知道持戒对于修解脱道、对于成办现前究竟的利乐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导致发不起珍爱戒律的心;第二点、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为里有哪些会使持戒发生障碍;第三点、不懂怎么以对治法有意识地远离障碍。因为心态上相当盲目,导致身口意的行为处处杂乱、鄙劣,时时和世间杂染因缘混合在一起,所以持戒就不得清净。

  这句经文有五段内容:一、节身,对治他求放逸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向外追求放逸,对治是节制身体放逸的行为);二、时食,对治内资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往外资养身体无有厌足,对治是按时间饮食,控制对饮食的贪心);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要对治的障碍是以追求名闻利养为目的,和不清净的世俗人、世俗事务搅在一起,对治是远离邪命、清净自活);四、不得参预世事,是自性止多事(要对治的障碍是参与各种世间事务,对治是认识到修解脱道的人应当停止做很多世间杂事);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做轻贱事(要对治的障碍是被世间的权贵、富豪所驱使,依他的吩咐做各种事务,对治是认识到出家身份尊贵,不应当做轻贱的事)。

  下面再结合我们的修行多讲几句:

  我们凡夫一定要对自己身体的行为有所节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随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种人,也就是不信因果、放肆而为、连人天善道都无法趣入的人。“节身”是要求节制身体向外追求放逸的行为。凡是放逸在世间法上的行为、增长生死的行为都要尽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让心在五欲中放逸,那一切所作都是毁坏净戒的因缘。所谓的节身,比如繁华的都市有很多诱惑力很强的五欲,会引发自己的贪心、愚痴心、散乱心,造下很多身恶,那就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城市散乱。或者说上网,上面有多少污秽?一上了线,整个眼、耳、心在贪、嗔、痴的境界里转,所以一定要节制。

  如果不严格节制自己身体外求放逸的行为,那会连最起码的修行都退失无余,不必梦想会得什么大成就。

  我们学了“节身”这两个字,就要用来检点自己:现在我节了耳吗?我的耳在不断地听世间的新闻、体育、文艺、娱乐,这样充满耳朵的都是不清净的声音,引起心里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里多少染污种子。我节了眼吗?我的眼睛不断地放逸在电视、网络、世间小说、杂志、报纸等染污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虚妄分别,熏入多少不净种子?我节了自己的舌和鼻吗?我的舌在不断地品尝世间各种美味,期间生了多少贪心、多少散乱。而且以这口舌说了多少世间无意义的话,造了多少绮语、恶口、妄语,熏了多少轮回的种子。像这样不节制眼、耳、鼻、舌,纵容它在六尘里放逸,大量地造不清净的业,怎么能护好清净戒呢?

  所以一定要认识“节身”的意义。要知道这一条对持戒的成败息息相关。凡是不随顺解脱道、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恶的行为都必须节制,不能纵容、不能发展。不然就决定会深陷在轮回中。

  再说“时食”,是指解脱向内资养身体无厌足的障碍。“时食”指从早上到中午之间饮食,过午不食。“无厌足障”指不但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吃;不但吃三餐,而且毫无约束地随时吃零食。

  现在不要说过午不食,连一天三餐按时、按量合理地饮食都做不到,变成随意乱吃。在今天五欲丰富的时代,放纵饮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碍。修行人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面前变得毫无控制,随心所欲地贪求美味,已经达到无厌足的状况,随时随地吃零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现在大家一定要在观念上扭转过来。要认识到欲界的人以饮食、男女为最大的生死增上缘,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饮食上没有节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贪欲、散乱、昏沉、懈怠等烦恼迅速增长,严重障碍了三昧。

  我们不防住口,无节制地饮食,一是会增长贪欲,对饮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吃上会越来越讲究,妄想也就会增多,付出的精力就会更大。本来饮食只是治疗饥渴,现在饮食成了满足贪欲,这是完全背道而驰。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就设法吃到,那跟世俗人的心态有什么两样?哪里是求解脱的心呢?这样的行为哪里随顺解脱呢?

  所以饮食一定要节制,不然就直接障碍修道!很容易观察到,如果在饮食上调节好了,就容易得三昧、容易生功德;相反,饮食不加以节制,一顿饭吃下来心已经乱七八糟。本来不应当过量食,却吃到十一分饱,然后肚子胀胀地只想打磕睡,一晃就过了半天,怎么能护持好戒律呢?怎么能安住修行的状态呢?所以必须对治饮食的障碍。

  接下来“清净自活”。“清净”是指远离诈现威仪等的邪命。我们的生活应当很清净才对。除了享用自己分内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会为了利养造罪业、不会混杂世间染污的业缘。如果我们能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去追求名闻利养、不去追求五欲享受,那就不会攀求权贵、富豪。这样“清净自活”,身体不会放逸,就能安稳地修道。

  这一条是对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净自活指独自清净地生活,不是为求取世间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碍表现在如果为追求名利而和世间法牵扯在一起,就会做出很多行为,怎么交际应酬、怎么满足别人的需要,这样搞世间法,就会失坏身体的律仪。

  “不得参预世事”,要知道修解脱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发展世间事业。缘起上就是这样,轮回的事越发展越多,最后变得无休无止。只要放下来不去参与,世间的事就自然会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轮回,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所以和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参与世间造恶的事,而且连世间认为好的,为人民谋求暂时的幸福也不是修道的重点!有漏法说到底只是苦的自性,做有漏的人天善法不能让自他超出轮回,所以解脱道行者寻求的是寂静涅槃,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是让求世间享乐、求世间利益的心和行为尽量减少,最后减少到和轮回绝缘,不参杂丝毫轮回的业。

  “不得通致使命”,是说出家的身份自性高贵,不能受世间权贵的驱使而做轻贱的事。净源法师的《节要》里说:“出家者,无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废乱正业。(意思是说,释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间的事业,没有对世间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节安守出世间道业,精勤地寻求解脱。如果被世间权贵驱使而做世间杂染事业,那就是降低志愿、辱没高贵的身份,荒废了出世间道业。)”

  总而言之,向外追求五欲而放逸的行为、向内资养身体贪得无厌的行为、做世间事业、为世间权贵办事等的行为,都是持戒的障碍。一旦身体做了这些行为,就会被困在轮回的业力圈中脱不出来,会被缠在烦恼网、业网和生死网当中。所以要禁止这些行为,让身体从杂染的行为中解脱出来,这…

《佛遗教经讲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