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守持身处净戒的意思。
第二、口处清净戒。
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这是讲护持口处的清净戒律。包括不应当说两种邪语:一是依邪法语,二是依邪人语。
“依邪法语”,比如为敛财而口诵外道咒语,属于不正的邪语。对别人说吃了某种仙药能长生不老、获得神通等,也是不正的邪语。
“依邪人语”,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没有正念,就会顺着他说各种增长烦恼的话。邪人有两种:一是世俗关系好的亲友,彼此在一起说一些庸俗、亲热、无实义的话。这就是邪语,会让口业不清净。所以不能过分地跟关系好的亲友说你好我好,马上心就会被感染、会动情。二是不能结交贵人,这会让自己增长很多我慢的语言。人的心很奇怪,一结交身份高的人马上表现不同,说话也高慢起来。处处要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跟权贵接触,出入上流社会,就会在别人面前吹嘘:我怎么跟某某高官、富豪打交道,他如何如何……,出于炫耀的心理,说很多显示自己的话,就是说不正的邪语。只有杜绝这些不正的口业,才能护好口处的净戒。
第三、意处清净戒。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这是讲如何护持意处的净戒。还是分两步趣入:首先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心理行为会障碍清净心;其次要自觉地以对治法对治这些邪行。
这一段有六句:一、当自端心,对治多见他过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常常看别人的过失,对治是恒时使自己的心端正,不看别人过失,这样就不会失坏清净心);二、正念求度,对治邪思维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心缘世间法思维,对治是心里恒时不忘寻求解脱,以这正念的力量一心缘在法上,就能从下地进步到上地);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障碍是包藏所犯的过失,使心中存留垢染,而污染净戒。对治是犯了过失及时发露忏悔);四、不得显异惑众,远离无缘显己胜行、使他人不正解故(障碍是显示神通、奇异,惑乱大众的心,引起别人不正的理解。对治是在没有必要、没有因缘时,不显示奇异);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对治于受用资具中无限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受用没有限度、心无满足,对治是受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时知量知足);六、趣得供事不应蓄积,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障(障碍是自己的心被贪欲蒙蔽,受贪欲的驱使,积聚过多的物品。对治是除生活所需之外,不蓄积物品。)
下面结合我们自心的状况,看看怎么来修行。
首先要认识到:如果心里看别人的过失,当下就会使心不清净。这要明了唯识变现的道理,当下自己心里怎么想、怎么看待,就现这样的影像,成这样的心境。所谓看别人是狗屎,自己的心就是狗屎;看别人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里常常看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绝对不清净。而且看过失越多,造成的染污就越多。以这个原因,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六祖也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在见别人的过失时,自己的心已经不对了。)”所以要时时让自己的心端正,不看过失,这样来护住清净心。最好是“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第二、要检点自己有没有邪思维的障碍。如果有,修行就无法进步。比如心里经常想世间的学术思想,想怎么成办世间事业、怎么来娱乐等等,这些都是“邪思维”。这是要十分警惕的地方,稍微不小心就陷进去了。我们世间习气重,有时会想学习外道的学术思想,当心搅在里头时,很快就变得杂乱、不清净;或者思维怎么营造世间的娱乐,观赏什么影视、大赛、盛会,思维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怎么观光旅游、怎么美餐一顿。像这样缘在杂染的世间法上思维,就会直接障碍修行进步。因为我们的心一不在法上,就堕在非法当中,就和无明、和烦恼相应,就会当下失去内心的清净。所以要保持心地清净,就一定要杜绝邪思维。
对治是“正念求度”,就是一直以求解脱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让心不落在邪思维里,这样来让心始终缘着正法,内心的清净戒就能护好。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的过失,比如做了哪些损害别人的行为、说了哪些恶语、妄语、绮语,心里起了多少贪、嗔、嫉妒、骄慢……,这些身口意所犯的过失,都是污点。犯了就要及时发露忏悔,不让心里蓄积罪业污垢,不然就会失坏内心的清净。
接下来“不能显异惑众”。指没有正式因缘时不能显示神异,惑乱大众。如果有因缘,对佛法、对众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现神通的情况。但这里是指“无因缘时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这是对治受用资具中的无限无厌足障。这里,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别人对我做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供养,以及其它生活资具的供养,这时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东西是修道必需的?哪些是无关的,只会增长散乱、增长烦恼、障碍修道?对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超过了量,就应当减掉。要按这样做,来制止贪得无厌和受用无止境。
如果能把受用控制在基本所需的量上,这就是“知量知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受用五欲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解脱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体,当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但只是以此为手段,来保证健康的身心修行办道。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以贪欲心蓄积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缘。
《五百问论》有个公案讲以前有个比丘乞求、积聚很多财物,既不修福又不行道。后来他死了变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骆驼山,有几十里长。当时正值饥荒,这一国的人每天取骆驼山的肉吃,随割随生(就是割了立即又生出肉来)。不久,邻国的人也来取肉。骆驼山大叫起来。人们问是什么缘故,他说:“我本来是修道人,因为贪财不布施,欠了这国人很多财物,所以用肉来偿还。我没欠你们的,所以大叫。”所以因果律丝毫不爽。空耗信施,将来还起来就难了!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对此的警诫。
这一条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被贪欲蒙蔽了?不注意的话,自己被贪欲蒙蔽了还不知道!很快屋里就蓄积了很多东西。佛教诫我们供养不应蓄积,不能蓄积多余的东西。东西多了,心就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乱。整天处理这些、追求这些,实际上已经被贪著物质的心给诳骗了。很多人喜欢逛商场,逛一次就带回来一大堆。屋子里的物品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道心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薄,离解脱也越来越远。
这部《遗教经》是一点一滴地教我们修行。学好了就不会再问:“我应当怎么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谨慎?跟自己修行、解脱、成就密切相关的方面是哪些?”经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中最切身的事。遵循佛的教导去做,就能做一个好修行人,就决定趋向解脱。
总之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净,从而绍隆如来清净法身。(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尘劳的事务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很难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就难以继承。所以一定要远离邪业,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中。)
《佛遗教经讲记(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