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守持身處淨戒的意思。

  第二、口處清淨戒。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這是講護持口處的清淨戒律。包括不應當說兩種邪語:一是依邪法語,二是依邪人語。

  “依邪法語”,比如爲斂財而口誦外道咒語,屬于不正的邪語。對別人說吃了某種仙藥能長生不老、獲得神通等,也是不正的邪語。

  “依邪人語”,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沒有正念,就會順著他說各種增長煩惱的話。邪人有兩種:一是世俗關系好的親友,彼此在一起說一些庸俗、親熱、無實義的話。這就是邪語,會讓口業不清淨。所以不能過分地跟關系好的親友說你好我好,馬上心就會被感染、會動情。二是不能結交貴人,這會讓自己增長很多我慢的語言。人的心很奇怪,一結交身份高的人馬上表現不同,說話也高慢起來。處處要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跟權貴接觸,出入上流社會,就會在別人面前吹噓:我怎麼跟某某高官、富豪打交道,他如何如何……,出于炫耀的心理,說很多顯示自己的話,就是說不正的邪語。只有杜絕這些不正的口業,才能護好口處的淨戒。

  第叁、意處清淨戒。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這是講如何護持意處的淨戒。還是分兩步趣入:首先觀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心理行爲會障礙清淨心;其次要自覺地以對治法對治這些邪行。

  這一段有六句:一、當自端心,對治多見他過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常常看別人的過失,對治是恒時使自己的心端正,不看別人過失,這樣就不會失壞清淨心);二、正念求度,對治邪思維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心緣世間法思維,對治是心裏恒時不忘尋求解脫,以這正念的力量一心緣在法上,就能從下地進步到上地);叁、不得包藏瑕疵,不汙淨戒,不受持心垢故(障礙是包藏所犯的過失,使心中存留垢染,而汙染淨戒。對治是犯了過失及時發露忏悔);四、不得顯異惑衆,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使他人不正解故(障礙是顯示神通、奇異,惑亂大衆的心,引起別人不正的理解。對治是在沒有必要、沒有因緣時,不顯示奇異);五、于四供養知量知足,對治于受用資具中無限無厭足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受用沒有限度、心無滿足,對治是受用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時知量知足);六、趣得供事不應蓄積,遠離貪覆心貯積衆具障(障礙是自己的心被貪欲蒙蔽,受貪欲的驅使,積聚過多的物品。對治是除生活所需之外,不蓄積物品。)

  下面結合我們自心的狀況,看看怎麼來修行。

  首先要認識到:如果心裏看別人的過失,當下就會使心不清淨。這要明了唯識變現的道理,當下自己心裏怎麼想、怎麼看待,就現這樣的影像,成這樣的心境。所謂看別人是狗屎,自己的心就是狗屎;看別人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裏常常看別人的過失,自己的心絕對不清淨。而且看過失越多,造成的染汙就越多。以這個原因,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六祖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在見別人的過失時,自己的心已經不對了。)”所以要時時讓自己的心端正,不看過失,這樣來護住清淨心。最好是“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第二、要檢點自己有沒有邪思維的障礙。如果有,修行就無法進步。比如心裏經常想世間的學術思想,想怎麼成辦世間事業、怎麼來娛樂等等,這些都是“邪思維”。這是要十分警惕的地方,稍微不小心就陷進去了。我們世間習氣重,有時會想學習外道的學術思想,當心攪在裏頭時,很快就變得雜亂、不清淨;或者思維怎麼營造世間的娛樂,觀賞什麼影視、大賽、盛會,思維相關的情節、事件,或者怎麼觀光旅遊、怎麼美餐一頓。像這樣緣在雜染的世間法上思維,就會直接障礙修行進步。因爲我們的心一不在法上,就墮在非法當中,就和無明、和煩惱相應,就會當下失去內心的清淨。所以要保持心地清淨,就一定要杜絕邪思維。

  對治是“正念求度”,就是一直以求解脫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讓心不落在邪思維裏,這樣來讓心始終緣著正法,內心的清淨戒就能護好。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的過失,比如做了哪些損害別人的行爲、說了哪些惡語、妄語、绮語,心裏起了多少貪、嗔、嫉妒、驕慢……,這些身口意所犯的過失,都是汙點。犯了就要及時發露忏悔,不讓心裏蓄積罪業汙垢,不然就會失壞內心的清淨。

  接下來“不能顯異惑衆”。指沒有正式因緣時不能顯示神異,惑亂大衆。如果有因緣,對佛法、對衆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現神通的情況。但這裏是指“無因緣時顯異惑衆”。

  “于四供養,知量知足”,這是對治受用資具中的無限無厭足障。這裏,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別人對我做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的供養,以及其它生活資具的供養,這時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東西是修道必需的?哪些是無關的,只會增長散亂、增長煩惱、障礙修道?對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超過了量,就應當減掉。要按這樣做,來製止貪得無厭和受用無止境。

  如果能把受用控製在基本所需的量上,這就是“知量知足”。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受用五欲不是我們的目的,修道解脫才是我們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體,當然需要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但只是以此爲手段,來保證健康的身心修行辦道。如果偏離了這個目的,以貪欲心蓄積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緣。

  《五百問論》有個公案講以前有個比丘乞求、積聚很多財物,既不修福又不行道。後來他死了變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駱駝山,有幾十裏長。當時正值饑荒,這一國的人每天取駱駝山的肉吃,隨割隨生(就是割了立即又生出肉來)。不久,鄰國的人也來取肉。駱駝山大叫起來。人們問是什麼緣故,他說:“我本來是修道人,因爲貪財不布施,欠了這國人很多財物,所以用肉來償還。我沒欠你們的,所以大叫。”所以因果律絲毫不爽。空耗信施,將來還起來就難了!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就是對此的警誡。

  這一條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被貪欲蒙蔽了?不注意的話,自己被貪欲蒙蔽了還不知道!很快屋裏就蓄積了很多東西。佛教誡我們供養不應蓄積,不能蓄積多余的東西。東西多了,心就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亂。整天處理這些、追求這些,實際上已經被貪著物質的心給诳騙了。很多人喜歡逛商場,逛一次就帶回來一大堆。屋子裏的物品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了,道心卻越來越少、越來越薄,離解脫也越來越遠。

  這部《遺教經》是一點一滴地教我們修行。學好了就不會再問:“我應當怎麼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謹慎?跟自己修行、解脫、成就密切相關的方面是哪些?”經上已經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中最切身的事。遵循佛的教導去做,就能做一個好修行人,就決定趨向解脫。

  總之遠離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才能使自己戒身清淨,從而紹隆如來清淨法身。(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塵勞的事務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很難成就,如來清淨法身就難以繼承。所以一定要遠離邪業,一心安住在解脫道中。)

  

《佛遺教經講記(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