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

  乙叁、廣申依十善莊嚴萬行分叁:一、廣說以施莊嚴之大利 二、略示衆行莊嚴之大利 叁、結說能令一切佛法圓滿

  “萬行”,指大乘道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叁十七菩提分、止觀、方便等無量無數的菩薩行。“依十善莊嚴”,指依止十善業道,在自心上莊嚴各種妙行。應當依止十善的原因是:不論修哪種菩薩行,都是依止身、口、意來修。身、口、意遠離了惡業,就堪能修持深廣的大行,不然就會被惡業的力量牽製,而沒有能力修持大行。就像一張紙沒有汙垢、很清淨,就能在紙上描繪美妙的圖畫,如果紙上染上了很多汙點,就不堪作爲描繪莊嚴的所依,也就畫不成莊嚴圖畫。也就是,身、口、意有很多惡業的汙點時,就修不出萬行的莊嚴。

  所以前面開示菩薩應當晝夜觀察善法,不容許心中有絲毫惡業夾雜,就是爲了保持清淨的心,好在清淨的心上繪出萬行莊嚴。如果心裏被惡業染得汙七八糟,那就不可能修出萬行莊嚴。

  很多人沒有切實在自己身口意上遠離惡業,每天都造下各種惡業,這樣身心處在很染汙、混亂的狀況中,就難以出現修法的效果。

  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惡業的破壞性、染汙性。比如常常造十惡業的人,心就被惡業牢牢纏住,以惡業的力量導致內心混亂、汙濁,或者沈重、壓抑、心力脆弱等等,這樣就無法持續、穩定地展開修行,而且由于惡業蒙蔽心靈,有很大的障礙,就發不出廣大的善心,比如發不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者自己身口意沒有修好,就沒有德行感化別人,行持不了四攝;或者基本的十善業道還沒有修清淨,更廣、更細的菩薩戒就更加免談;而且以惡業力使心擾動不安,也難以修成止觀。所以心沒有遠離十惡業時,就受惡業力的牽製,困在狹隘、雜亂、汙濁的心境中,無力展開廣大的修行。

  這樣就知道,菩薩道萬行只有依止十善才能建立,不然就像空中建樓閣一樣永遠建不成;或者沒有打穩固十善的基礎,暫時有的功德也會失壞,就像冰上建樓房一樣。

  丙一、廣說以施莊嚴之大利

  萬行中,這裏以布施度爲例說明依止十善修持布施會得到哪些利益。“依止十善”,就是依止遠離惡業的清淨身、口、意業。“以施莊嚴”,就是在心上修出布施的功德莊嚴。“大利”,就是由清淨的布施行感召到大利益。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爲一切怨賊損害。】

  爾時世尊又告訴龍王依止十善莊嚴萬行會得到哪些大利益。

  “依此善業,于修道時”,就是依止遠離身口意惡業的十善,而在修持菩薩道的這時候。首先行持布施的利益是:如果能遠離殺害衆生的意樂和行爲,對衆生做財物、佛法、無畏的布施,將來就會常常資財豐裕、而且資財穩固、不會被水、火、盜賊等侵奪,不僅如此,還享有長壽、不會短命夭折,不會被怨家損害。

  總的意思是:如果十善業修得清淨,再以清淨的身口意修持大乘法門,感果就會十分圓滿,因爲惡業已經基本淨除,再修善行,就像大地已經鏟除了雜草等障礙,再往裏面播種,長的果實就非常清淨、堅實。像這樣,首先把身口意修清淨了,在清淨的心地裏種布施度等的善根,結的果實就非常清淨、圓滿。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遠離以權勢、欺詐、盜竊等手段做不與取,對衆生布施財物、佛法和無畏,這樣就會常常富裕、無能侵奪,而且會出現最好的福報,又能圓滿地把諸佛法藏攝集在心裏。

  布施的果報是得到加倍的報償。越是慷慨地施舍,就越能增長福德。一方面不造不與取,遠離了貧乏的因,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布施,財富就會輾轉不斷地增長,以至于達到無人能比的程度。法的方面也是心裏無私無求地給衆生布施佛法,就會讓智慧日益廣大,最終心裏能圓滿攝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遠離不清淨的邪淫行,對衆生做財物、佛法、無畏的布施,將來常常擁有財富、無人能侵奪,而且家庭非常穩固、和順,母親、妻子、兒女沒有人能以欲心看待。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遠離說欺騙的語言,以誠實的心施舍財物、佛法和無畏,將來常常財物豐裕、沒有人能侵奪;而且聲譽很清淨、沒有人毀謗;再者,內心保持真誠,沒有以虛僞的惡行損壞真誠,就能誠懇地把正法攝持在心裏;而且凡是發自真誠心的善願都能實現。

  “離衆毀謗”,是遠離虛诳語所得的等流果。意思是:自己從不說妄語诳騙他人,也就不會領受無中生有的毀謗,這是以口業清淨的力量感得聲譽清淨。“攝持正法”是指把心修真誠了,就能非常誠心地攝持正法,能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奉行佛法,這都源于真誠的力量。如果常常說妄語、做虛僞的行爲,就會損壞真誠,即使遇到殊勝的正法,也沒有力量堅定地奉行。

  “如其誓願、所作必果”:也是真誠心微妙的作用。內心真誠就隨順本性,凡是發自真誠的善願,都能按自己所做得到實現。也就是內心真誠、沒有虛僞,以至誠的心就會感召所願的結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诤。】

  遠離說破壞別人關系的語言,對衆生做財物、佛法、無畏的布施,這樣將來常常資財富裕、無人能侵奪,而且眷屬和睦,彼此同心同德,任何時候不會發生矛盾和诤執。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遠離說粗惡傷人的語言,對衆生做財物、佛法、無畏的布施,將來常常資財豐裕、無人能侵奪,而且不論到哪裏,大衆都歡喜歸投、依靠,所說的話爲人信受,沒有違反、抗拒。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遠離無實義的語言,對有情布施財物、佛法、無畏,由此常常資財豐裕、無人能侵奪;自己說話不會成爲虛設,會被人恭敬領受;又能善巧地運用語言,解除別人心中的疑惑。

  常常造绮語業,不斷地生産語言廢品,這樣的語言只會被人輕視、舍棄。相反地,常常說有意義的語言,就會被人尊重領受,也就是別人會恭敬地聽受你的話,依教奉行。再者,由于遠離了绮語業障,就能善巧地運用語言,斷除別人心裏的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遠離貪求而做布施(就是心裏不求別人回報,也不求來世的人天福報等等,這樣無私無求地施舍財物、佛法和無畏),就能常常資財富裕,無人能侵奪;而且養成了布施習性,在得到一切所有時都能惠舍有情;又會具有對法的堅固信解,身心有很大威力。

  “一切所有,悉以惠舍”是指長期修布施的等流果。等流的意思,就是像一條河流的上遊和下遊同等地流那樣,以不斷地串習施舍的心,將來得到福報時,又會把一切所有毫無悭吝地布施衆生。

  “信解堅固”可以這樣解釋:法寶的涵義就是清淨、離欲,常常無私無求地布施奉獻,就會對清淨離欲的正法生起信解,心裏堅固地信解:所謂的正法就是這樣。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心裏遠離忿怒、常常一團和氣,對衆生施舍財物、佛法和無畏,將來就會資財豐裕、無人能侵奪,而且能快速成就無障無礙的智慧,又有莊嚴、妙好的根身,讓見到的人都心生敬愛。

  忿怒使心失去平靜、損壞智慧,而遠離忿怒,心就安住在平靜、清明當中,就像風平浪靜,平靜的水中現出萬物的影像,以平靜的心能無障礙地了達萬法真相,所以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遠離各種邪見或顛倒觀念,安住在正見中對衆生布施財物、佛法和無畏,將來就會資財豐裕、無人能侵奪,而且常常生在具有正見、信奉叁寶的家庭,能遇到佛、聽佛說法、供養衆僧,常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我們要想生生世世生在佛教家庭、值遇叁寶、不忘失菩提心,就應當修相應的因來感召,這個因就是遠離邪見、生起正見。如果能遠離顛倒邪見、生起正見,就會自然而然對佛法生起恭敬信受,而且自然而然對開示正法的佛、隨學正法的僧發起永世皈依的誓願。這樣的善根長養到堅固時,如果還要轉世,就和具有正見、敬信叁寶的家庭同類相感而投生;而且以善業力量,出生後就能遇到叁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又由于在生之時,對大乘法生起了正見,引出了“世世常行菩薩道”的願力,以願力的攝持,就能常常不忘記尋求無上菩提,救度法界衆生。

  【是爲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以上就是發大願的菩薩在修習菩薩道時,依止十善業而以布施作爲莊嚴,所獲得的各種大利益。

  丙二、略示衆行莊嚴之大利分六:一、余五度 二、四無量心 叁、四攝 四、叁十七菩提分 五、止觀 六、方便

  丁一、余五度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舉要言之”,就是提出要點來講述依止十善、修持萬行的利益。

  十善是修萬行的基礎。修十善的目的是遠離身口意的惡業,好依止清淨的身心修持萬行。這就像一張幹淨的白紙,好在上面染種種色彩,繪出莊嚴的圖畫。我們首先做到身、口、意業清淨,然後再從心中畫出戒的莊嚴、定的莊嚴、慧的莊嚴、忍的莊嚴等等。業行清淨是修任何法的基本條件,有了這個基礎上還要修出心中無量的功德。就好像房間的牆壁涮得很白,這還不夠,還要做各種裝飾,要陳設佛像、擺好鮮花、挂上壁燈、雕梁畫…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