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九、明離嗔恚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其實,人生真正的受用是內心擁有喜悅。怎麼做到擁有喜悅呢?喜悅並不是靠享用物質來獲得。護好自心,遠離嗔恚,才是獲得喜悅的根本之道。它的效果是能讓人恒時擁有喜悅,有時長到一個星期都在喜悅中,再長到一個月都在喜悅中,長到一年都在喜悅中,甚至一生都不離喜悅!
所以要把做外道功夫的時間省下來,認認真真地修好自己的心,才是安樂之道。不是跟在世間專家後面,聽他講怎麼健身、營養、娛樂,就言聽計從、不惜一切地去做。真正的佛法不肯認真地修,種種世間法卻非常認真地去做,那就成了本末倒置。
過去畫的禅師都是胖和尚、嘻嘻笑,因爲他恒時都是喜悅的,所以“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內心的喜悅並不是庸俗的物質享樂,喜悅來自通達、來自心安、來自遠離煩惱、惡業。心裏通達了,心空不執著,心就無處不安,心安了,不會起煩惱造惡業,沒有罪業的擾亂,就恒時活在喜悅中,人生就快樂無憂。這不是世間快樂可比的,世間快樂建立在擁有外在的五欲上,有滿意的五欲才有快樂,五欲過時了、得不到了、受用降低了,就立即生出苦惱。
好了,下面開始講遠離嗔恚能得到哪八種喜悅心法。認識了這些之後,就知道怎麼來得到喜悅。方法只有兩個字——“離嗔”。要知道嗔恚和喜悅是相違的狀態,就像明、暗一樣不能共存。心裏生了嗔恚,就不可能有喜悅,即使住在優越的皇宮,享有高級的五欲,也絲毫不生歡喜。相反,消除了嗔恚,修出了“無損惱心”等八種功德,那就是成就了喜悅心法。這就使自己的心轉成喜悅,並不是在心外得到喜悅,也不是依靠享受五欲來得到喜悅。
這樣就不必要詢問世間的專家,也不必要吃各種營養素,也不必做各種體育、娛樂,這些都不必要,不花一分錢就能得到喜悅。因爲這是心法,不依靠外物就能在心中生起,簡單到極點、也方便到極點,卻讓人一生受用不盡。
【何等爲八?一、無損惱心;】
遠離嗔恚會得到哪八種喜悅心法呢?第一就是心裏損惱別人的惡心會逐漸消失,這樣就得到了喜悅心法。意思是心裏不再起損惱別人的惡心之後,就會心裏輕松自在、喜悅安詳。
這裏“損惱心”的“損”是指損壞別人的身體、財産、名譽等等,“惱”是使他的心理惱亂。一般人最執著自我,如果自己的利益被別人損害了,就會以牙還牙地報複。比如:對方損壞了我的財産,我就絕不輕易放過你,一定要讓他傾家蕩産;或者對方打了我,我必須揍他一頓,讓他頭破血流,才解我心頭之恨;或者別人損壞了我的名譽,我就想方設法把他的名聲搞臭。像這樣就是生了損惱對方的惡心。
凡夫俗子在沒有修行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心態,即使身、口上沒有做出惡劣的行爲,心裏未嘗沒有對對方的敵意。但如果你已經變成了修行人,想從今以後改過自新,就要盡量改掉自己的習氣毛病,遇到有人侵損自己的利益時(比如損壞自己的財産、奪走自己的榮譽、對自己排擠、毀謗等時),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不生起恨人、怨人、害人的心念。這樣時時觀好心、調伏好心,做到不讓心裏有絲毫嗔恚夾雜時,就漸漸能讓損惱別人的惡念生得越來越少,比如最初能做到一個星期不起損惱人的惡念,然後做到一個月不起,再做到一年都不起,像這樣甚至在夢中也不生起。這樣就是讓損惱心在自己心中消失,以後遇到怨家損害,不但不會以牙還牙,而且能做到以德報怨,能甘于自己吃虧,能寬宏大量地寬恕別人。
下面講兩則事例。第一則是漢朝支恭明居士的事迹。他7歲時曾經騎著竹馬在鄰居家玩,被狗咬傷小腿。鄰居想殺狗取肝敷在瘡上。支恭明說:“天生這狗給人看門,我如果不來,也不會被咬。這是我的過失,和狗無關。殺了狗能治好傷都不能做,何況治不了傷、反而遭來大罪!”當時鄉裏幾十家人都被他感動而不再殺生。
漢獻帝末年,遭到流寇擾亂,支恭明和幾十個同鄉爲躲避戰亂前往東吳。
出發的這天只有一床被子。有個客人跟隨他。到了夜晚天氣寒冷,沒有被子,支恭明就招呼他一起睡。快到半夜時,這個人把被子搶走了。第二天早上,同鄉問他:“你的被子哪裏去了?”他就說出事情的經過,大家說:“爲什麼不告訴我們?”他說:“如果告訴你們,一定會以搶劫罪懲罰他,怎麼能因爲一床被子而殺一個人呢!”大家聽了都很感歎。
平時如果我們能在大大小小的逆境現前時都修遠離嗔恚,這樣修到熟練時,即使受很大的損害也不會生報複的惡心,一定能做到跟支恭明一樣,以冷靜的理智把握住自心,不做任何損惱衆生的事。這也只有平時操之有素,臨時才做得出來。
每一次遇到別人爲難你時、對你態度不好時、或者傷害你時,都是修遠離嗔恚的機會,這時不能放過,應當如法地思維、觀察善法,以正念提醒自己:我現在不能動嗔心,這一動嗔心就是火燒功德林,就是百萬障門開,就會損壞我多劫以來勤修的善根。再從正面想:現在我不生嗔心,就能消除多生的業障,就能修集很大的福德,就能成就安忍波羅蜜,所以我應當歡喜順受。像這樣思維好嗔恚的過患和安忍的利益後,就讓心安住不動,由此讓自己所行的善法達到圓滿。
如果能在境界現前時經受住一次考驗,道力就會增長一分。第二次、第叁次乃至第十次、第一百次都能修好,那就習慣成自然,會養成善良的習性,消除損惱心理。這樣一生都不起損惱人的念頭,就是最讓人欣慰的事。
下面再講講發生在宋朝宰相韓琦身上的一件事。韓琦有兩只很寶貴的玉杯,每次宴請賓客時,他總會把玉杯放在桌上,蓋上錦緞。有一天,他宴請官員,一位小官員不小心碰倒了桌子,兩只玉杯被摔碎了。在場的人大驚失色,小官員也跪倒在地。韓琦卻神色不變,笑著對大家說:“凡物成毀都有定數。(就是什麼東西的形成和毀壞都有一定的時間。)”然後對小官員說:“你不是故意的。”在場的賓客都感歎佩服。
像這樣知道什麼事都是因緣決定的,自己受到損害也是以往損害別人的報應,現在因緣成熟,就要以這種方式了結。像這樣做過很理智的思維後,心裏就生起歡喜心,甘心情願地接受這個事實。能夠常常按這樣修,就不會起任何報複心理。
【二、無瞋恚心;】
如果心變得仁慈了、柔和了,不會動不動就生氣,即使見到有些人和事不滿意,也能平心靜氣地對待。這樣遠離了嗔恚,就恒時擁有喜悅。因爲沒有什麼事要生氣。不生氣,心裏就一直喜悅,做什麼都喜悅,走路喜悅、上班喜悅、吃飯喜悅、睡覺還喜悅。這時才發覺喜悅這麼容易得到,不花一分錢就充滿內心。
如果能從今天開始,盡量少一些“看不慣”,看什麼都是好的,不管它高高低低、好好壞壞,只要不加分別、一味地歡喜,就把一尊歡喜佛從心裏請出來了。好好忍辱去嗔心,就常有歡喜佛在。一下子起了分別,眼裏有了可惡,就又遭殃了,又變成魔王了。所以佛和魔都是自心所現。
【叁、無诤訟心;】
只要你不爭什麼我是你非,就能得到喜悅!硬要爭出個勝負來,就是把勝利建立在別人失敗上,這樣做鬥爭、競爭的行爲,只會讓你失去喜悅。所以遠離嗔恚得到的是心國太平。一念诤心起,就展開彼此的厮殺,就又“硝煙四起”了。
比如怎麼止息別人的誹謗呢?就當作天上打雷、空中下雨,不理會、不牽扯,很快它就自己息滅了。世間一切事情都是因緣生的,只有兩個巴掌才拍得響,一個巴掌沒辦法拍響。心裏不起诤論的心,就永遠沒有诤論,這就是“心滅則種種法滅”。只要從你的內心消除诤論之心,就是一次性消除了所有的诤論。從此以後你就得到了喜悅心法,變成了無诤的人。無論聽到多少指責、多少非難、多少無端的誹謗、謾罵,都變成美妙的音樂,都成了歡喜的泉源。這就像《證道歌》所說:“從他謗、任他非……,我聞恰似飲甘露。”聽到毀謗的聲音就像喝到甘露一樣甜美,不但不生絲毫的嗔心,反而像聽到百靈鳥歌唱一樣歡喜。這樣的話,就是得到無诤的喜悅心法了,不管是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心裏有的只是一片喜悅!
在這裏也給大家舉一些例子,讓大家體會一下怎麼才是喜悅、才是快活。這些聽起來很幽默、有趣,其實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微笑就讓爭端化爲烏有,也都是心裏通達非常自在,所以有智慧的人就非常活潑,根本不會有什麼苦惱,這樣就會笑口常開,無比快活。
先來講宋朝的宰相富弼,這是一位禅宗開悟的居士。在他少年的時候,有個人罵他,這個人說:“我就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這人又說:“我叫你的名字罵你。(意思是我直接說你富弼是壞蛋,哪裏是罵別人呢?)”富弼答:“天下哪裏會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呢?(意思是,世上哪裏只有一個富弼,很多人都叫富弼,大概是說別人吧!)”罵的人聽了非常慚愧。
又有一位謝逑,鄰居侵占他的土地,有人勸他向官府訴訟,謝逑笑笑說:“他只是占得了地,哪裏能占得了天呢?”根本就不和他計較。
還有一件事:有個體育記者去國外采訪,因爲走得太急,一腳踩在一位外國老者的腳下。外國老者反過來對他抱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走得慢,阻礙了你。假如我走快點,你就踩不著我了!”這一下把記者羞得臉紅。
舉了這叁個例子,大家就知道只要內心放開,天地就成了無比寬廣,世上就沒有問題了。如果死執在一點上、一定要爭出個勝負來,那結就越結越緊,只會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
【四、柔和質直心;】
常常聽人說:“我以前脾氣很好,但倒黴碰到了這個人、碰到了做這樣的事,經常弄得我心情很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現在我成了這麼粗暴的人!”這就說明人的心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各種因緣變好或變壞,就像天氣的陰晴不定一樣,都是隨緣而變的。怎麼說隨緣而變呢?比…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