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唯識總論(濟群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識心空,不但境界是空,心亦了不可得。正如《辨中邊論》頌曰:“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我們的心,被限製于根、塵之中,前者爲能執,後者爲所執。修觀,就是以所學正見去觀察境界,照見能緣之心和所緣之境的本質。

  心有兩個層面,一是能所的層面,一是超越能所的層面。禅宗和大圓滿的修法,是讓我們直接契入並超越能所的層面。說空,並不是去找空,而是要照破自性見;說無常,也不是去找無常,而是要照破常見。若不能擺脫常見和自性見的誤區,心便無法超越能所。過去,我們一直身在牢籠而不自知,反而感覺很踏實。又或者,以爲這牢籠堅不可摧,只得老老實實地按其規則生活。事實上,只要找到開啓牢籠的機關,束縛我們的一切就會散去。若有一天,能以佛法智慧將妄執照破,心就從中解放出來了。這正是禅宗所說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一旦迥脫根塵,心便不再粘于五欲塵勞之上。修習止觀,是幫助我們培養並保持警覺的心,對心念起落不迎不拒。能做到這一點,盡管情緒來來去去,卻無法染汙我們的心,就像雲彩無法染汙虛空一樣。此處所說的瑜伽止觀,並不純粹是唯識宗的用心方法。說這些,只是爲了讓同學們對止觀的用心和要領有大概認識。至于具體用心方法,以後可次第修習。

  八、轉依

  依唯識教理修行,最終是爲了實現生命的轉依。所以要轉依,是因爲我們不滿于現有的人生狀態,看到了生命的種種缺陷。學佛,根本意義是幫助我們改變生命現狀,唯識的術語爲“轉依”。

  轉,即轉變;依,即生命的依處。生命依托有二,一是阿賴耶識,一是真如。阿賴耶識是染淨依,即染、淨一切法生起的依止。同時,阿賴耶識還是妄識,以虛妄雜染的力量爲生命主流。所以,人生充滿著惑業苦。我們不希望繼續輪回,繼續重複這樣的生命,就要轉變生命依托,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真如,即空性,是清淨無染的。但在凡夫狀態中,空性卻因無明和妄執呈現出雜染狀態。真如是迷悟所依,凡夫爲無明所惑,故流轉生死。一旦覺悟,方見生命本來面目。大家可能不理解:空性怎會有染、淨的層面?其實,空性本無雜染成份,因無明而顯現雜染,而雜染的作用和顯現也未離開空性。所以,雜染和空性是不一不異的。

  轉依,是通過對空性正見的禅修,去除阿賴耶識中的雜染成分,以如實智通達空性。在凡夫位上,生命是以識爲主,而在聖者位上,則是以智爲主。這就需要通過修行轉變有漏識,成就無漏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分別是:轉第八識成就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就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就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就成所作智。轉識成智,須經止觀方能完成,這正是佛法與哲學的不共之處。唯識講到的種子、八識、叁性等思想,哲學也多少有所涉及。不過哲學是玄想的産物,無法透過止觀落實于心行。因此,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生問題。止觀和轉依,都是學習唯識的重點所在。

  九、因明

  因明是唯識學的方法論。唯識學的理論建構,尤其是《成唯識論》,基本是按嚴謹的因明公式建立起來。若對因明一竅不通,學習相關論典定會存在困難。

  因明爲邏輯論理學科。形式邏輯有叁大流派,分別是印度的因明、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和中國的墨辯。西方的形式邏輯,是作爲認識論出現的,以此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故一切科學研究多以邏輯爲基礎,由大前提、小前提而得出結論,即通常所說的叁段式。如:人都是要死的(大前提),魯迅是人(小前提),魯迅是要死的(結論)。問題在于,雖然大前提是建立在大衆共同經驗的基礎上,但人類認識的本身就存在局限,故大前提無法論證,形式邏輯的嚴謹性也就值得商榷了。墨辯,即墨子的辯論方式。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縱橫家,他們遊說諸國時,總結了很多思辨方法,墨子就是其中的典型。

  因明淵源于印度早期六派哲學中的尼夜耶,雖非佛教獨有,但真正使因明發揚廣大的卻是佛教。其後,又隨佛教傳入中國,乃至世界。早期,因明以五支論理,而陳那論師使用的是宗、因、喻叁支,傳至法稱論師,只剩下宗和因二支。宗,首先提出命題;因,是對命題進行論證;喻,則是用已知證明未知。和叁段式相比,順序正好相反。因明公式是結論在前,宗就相當于叁段式的結論。若將前例以因明進行闡述,那就是:宗,魯迅是要死的;因,他是人,人都是要死的;喻,杜甫是人,杜甫是要死的;李白是人,李白是要死的。宗、因、喻分別有嚴格限定,如宗有九過,因有十四過,喻有十過。也就是說,成立宗必須遠離九種過失,成立因必須遠離十四種過失,成立喻必須遠離十種過失。

  因明和形式邏輯雖有相通之處,但因明在論證時會首先抛出命題,命題能否成立,除了因的說明,還有喻作爲補充。如前例,喻中會舉出很多人,除非舉出一個不死的人,對方才能駁倒這一命題。從這個角度說,喻也是一種因,是加強論證的力度。所以,我認爲因明比形式邏輯更嚴謹,因爲它不曾預設一個無法論證的大前提。

  除論證方式的不同,因明和邏輯的區別還體現于各自的作用。形式邏輯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以人類的共同經驗爲前提,以現有認知去了解未知世界。而因明完全是爲辯論服務的,因爲辯論需要相應的遊戲規則,否則就會落入詭辯。

  掌握因明,不僅需要學習理論,更要實際運用。藏傳佛教的僧教育,涵蓋內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五科。僧人們接受了嚴格的因明教育,並通過每天的辯經不斷訓練,爲學修、弘法奠定了紮實基礎,值得我們借鑒。

  因明和唯識相關的典型公式,爲“真唯識量”。當年,玄奘叁藏即將離開印度時,戒日王召開無遮大會,玄奘叁藏根據唯識原理提出這一公式:“宗: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因: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喻:猶如眼識。”以此說明,色法不離眼識等。玄奘叁藏抛出命題後聲稱,若有人能在十八天內改動一字,便砍頭相謝。結果無人能夠應戰,從而名聞印度。由此可見,唯識理論系統而又嚴謹,學通後將受益無窮。

  以上是唯識學的相關介紹。唯識雖然理論繁瑣,名相龐雜,但重點內容不外乎前面介紹的九點。六經十一論所關注的,也始終是這些基本問題。當然,每部經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同樣介紹八識,《成唯識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唯識叁十論》在解說時會有所區別。叁性思想也同樣,從《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到《攝大乘論》,都從不同重點對叁性進行了闡述。正因爲各有側重,我們才需要學習不同論典,否則一部足矣。總之,學習唯識不要有畏懼心理。複雜與否是相對的,抓住這些要領,也就抓住了唯識學的核心,一旦學通,便能舉重若輕。

  2007年11月修訂版

  

  

《《唯識叁十論》·唯識總論(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