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說識(一)
作者:釋依昱
前 言
《般若經》雲:於一切法,心爲善導,若能知心,種種世法皆由心。
懷著感恩的心,以一年又八個月的時間,寫完“談心說識”這個連載於《普門雜志》的專欄。事實上這一系列文章的完成,因緣於師父星雲上人對佛教文化事業的關懷與投入。
一九八九年我剛從日本返國,適逢普門雜志的編輯內容要全盤更新,師父爲此召開幾次編輯會議,得知我的大學論文和碩士論文寫的是和唯識有關的內容,就指定我執筆這一方面的文章,而且要每月一篇;《談心說識》這個篇名也源自於師父上人的構思。因此就從一九八九年十月至一九九一年六月止(普門雜志第一二一期至一四一期)有十八篇有關唯識學的文章,陸績刊載於普門雜志。
自覺所學尚淺,所以是懷著兢兢業業的心情接下這個重擔。一年多來,每天不斷地祈求佛陀賜予智慧,盡可能地把這個專欄寫好。唯識學在佛學八宗裏是名相又多又煩瑣的一門,用心、耐煩方能深入堂奧。十五年前在中國佛教研究院聽常覺法師講授《成唯識論》時,就發願要對此科深入細研。
民國七十一年,承蒙佛光山常住慈悲派遣至日本留學,有機會多方面接觸現代佛學研究的方向和現狀,以及日本學者注重實際的學術風氣與嚴謹的治學風格。師父師長的栽培之恩、父母生養之恩永生難忘,每在佛前發願,希望生生世世做個出家人,讓佛法遍布世間。
留學期間,在東京駒澤大學隨山口瑞鳳、袴谷憲昭教授習藏文、福田孝雄教授習巴利文並承蒙水野弘元教授多方指導,平川彰教授習俱舍、唯識,叁枝充悳教授習中論,高崎直道教授習如來藏、鎌田茂雄教授習華嚴、平井俊教授習般若、田中良昭教授習禅、池田魯參教授習天臺等的學習,受益很大,深深體會到文獻字在現代佛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這其中駒澤大學校長平井俊榮教授的般若空觀思想與平川彰教授的唯識俱舍對我的影響最大。尤其重要的是師父上人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唯心淨土,一直是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所以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在說明——人的心識作用會影響情緒,使你有理性的判斷也會有感性的錯覺,如果你時常抱著樂觀的心態去工作,以服務的精神與人相處,事業一定會很有發展,很有人緣;反之懷疑別人處處與你爭利,占你便宜則心將越來越狹隘,生活就越來越不快樂了。——所以《法句經》雲: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轹于轍。心爲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行。
就如同師父上人所說:“人不一定要有金錢、感情,只要擁有信心、悲心、大衆、人緣,那才是最寶貴的。”
將八識的組織構造和叁性的作用功能用現代的诠釋方式,透過各種譬喻,事象來解析人的心理過程由淺至深的變化與行爲現象等內容是本書的概要,所以又稱爲“深層心理學”。
今日的社會經濟成和迅速,科技文明發達,相對的精神資糧卻缺乏,人們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悶、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來滋潤,希望透過佛法對心識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我,進而超越而臻無我。爲此,才不惴淺陋將此書付梓!懇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導。
感謝平川彰教授百忙中撥冗作序。留學期間,連著四年,風雨無阻前往聆聽教授的課,他說:“留學生如此熱衷聽課又從未缺席者,很少見。”也因此每有請益,他即不厭其煩,剖陳分析、解我疑惑。近叁年來教授逢國立東京大學退休之後以七十六高齡應邀至佛光山叢林學院講學。他贊歎佛學院的學生認真、有水准。
撰稿期間,承蒙師父星公上人的多方指導和演培法師的來函鼓勵、以及常覺法師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慈嘉法師、慈怡法師、依空法師等師長們惠賜寶貴意見與鼓勵;再有普門雜志社長永芸法師的催生和幫忙校對的同參道友,懷著感恩的心,謹致以最高的敬意與最誠摯的感謝!
有師父上人的慈悲攝受才有今日的法身慧命,謹將第一本書呈獻給最敬受恩師星公上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依昱 一九九二年八月八日序於
佛光山大慈庵
--------------------------------------------------------------------------------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
序
回國後於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教師夏令營、時代青年佛學夏令營等活動中開了一些課,內容都是觸及到心識的問題,每一堂課下來總會有一些老師、學員興致勃勃地說,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一系列聽完。更有一些老師們說想不到以佛法來解析心理學如此有趣;自覺是天大的委屈、煩惱經過層層分析後,就覺得沒有那麼嚴重,原來有大部份皆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尋煩惱;今後不再動不動就罵學生不懂事,要求他們時得先問自己是否也能做到。映現在吾人瞳孔裏的都是別人的所作所爲,若非用心眼,我們真是看不到自己。
“今日的社會經濟成迅速、科技文明發達,相對的精神資糧卻缺乏,人們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悶、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來滋潤,希望您能將上課的內容整理出來讓更多人能透過佛法對心識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我。”以上是上過課的學員們一致的建議,這也是促成此文的因緣之一。筆者自覺所學尚淺,有許多不足之處,願藉此抛磚引玉,懇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導。
一、以心爲宗
佛教是一個談心的宗教,故禅門寶典《無門關》雲:“佛語心爲宗”,叁藏十二部經典所說的教理,就是在教人如何淨心。因爲在這世界上和我們最親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和其所起的意識變化,因爲不是單一之物,是各種要因的積集,此刻的我正是從過去累積至今而成,而未來的我,就端賴此刻的我所作所爲而決定,所以“心”是過去和未來的總體。因此當我們關心十大建設時,也請別忽略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心理建設。
現代人研究心理學,幾乎都止於一般常理所知的心態變化或勸導或予以藥物治療。二千多年來佛教一直在深究人的內心的變化,加以注視省察,且把這種內心的實態予以常握並從中尋求拯救的方法和悟道之理,而這個探討人類深層心理或深層意識領域的宗教又被喚作唯識佛教,其主要目的是要喚醒人們內心的自覺,找到自己心中的主人。告訴我們,這個有呼吸、心髒正常跳動、有喜怒哀樂的身體是真真實實存在,由於有了這個人身才知道要去修行,才能去體會人情冷暖,從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首描寫心的偈語這麼說:
叁點若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他。
有說明由於的動作可使人墮至畜牲道亦可使人成佛作祖,就端賴我們如何把握這顆心。《雜阿含經》雲:“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維摩經》亦雲:“唯其心淨則一切國土皆淨”,不管面臨什麼困難只要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心,都會有解決的方法。而這個自信心的強弱則取決於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和所持的心態是悲觀或樂觀。
記得念中學時,有位地理老師,第一天上課時,他手裏拿了一個蘋果,那是十八九年前的事,當時蘋果算是很貴重的水果。老師說:“如果有人送你一個蘋果,而你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就把它貯存著,有天當你忍不住那蘋果香的誘惑而拿起它正想一口咬下時,卻發現蘋果已爛了一半,此時你作何想法。有的人會覺得很懊惱,早知道如此當時就全部吃掉它,現只剩下半個,好可惜哦!滿腦子都在恁那個已爛去的半個而唏噓不已!但換了一個人,他是小心翼翼地把好的那一半蘋果捧在手裏,滿心歡喜的說,幸虧只損失一半我還有半個可享用,真是有口福,若蘋果整個都爛掉,那我只有嚥口水的份兒!師問你們希望自己在爲那一種人呢?”這一席話深村腦海中,對那半個蘋果,是懊惱是歡喜,這二個心態不正意謂著二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嗎?每當我把得失看得太重或遭遇困難時,一回憶起這席話,也就釋然了。馬上告訴自己:“人不可能一直居於峯頂,也不可能一直處在谷底,總會有辦法的,厄運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黎明前總會有一段黑暗的……逆境是順境之因,沒有長年的地底蟄伏哪來那聲聲悅耳的蟬鳴啊!”
二、心意識的功能
一般人是把“心意識”混爲一談,其實心、意、識各有其職司功能。《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二雲:“心意識叁,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複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這是說明“心”有集起之義,集諸法之種子,起諸法之現行,亦即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指第七末那識,恒審思量,此識是我執的根本,生死的原動力。“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而言,有“了別”之意,亦即主觀的心對客觀的境有明了分別之功能。《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芸芸衆生,不會其義,認假作真虛妄分別,大小方圓、高低長短等,即稱爲“打妄想”此即是“識”的作用。
關於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和所起之變化——轉識成智,會另有專文討論,上次要談的是八識中位於前方打頭陣的前五識。
叁、眼、耳、鼻、舌、身識之會談
有一首偈雲:
兄弟八人一個癡,
其中一個最伶俐;
五個門前做買賣,
一個在家出主意。
這是在說明心的八個作用(亦即八識)的譬喻,“五個門前做買賣”指的就是打前鋒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又稱五表識,是我們的五種感官作用。平常各司其職,相安無事。有一天五個兄弟突然想起來要聚聚,談談各人的工作內容,交換一些心得意見也好增進彼此的了解。身爲老大哥的這個身體就以自己的家爲開會地點召集大家來發言討論。按照高低順序發言。
(一)、“眼睛”首先發言…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