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種譬喻,看來好像一切有所成的實在都是非有的,不過因爲顯現可得,似乎是有的一樣。
在《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中,也以十種譬喻來表示人身乃依於衆緣和合而成,而其本質無有實體,也沒有恒常之性。十喻如下:
(1)如聚沫喻:謂人身如泡沫,轉眼瞬間即逝。
(2)如泡喻:謂人身如泡,瞬息破滅。
(3)如炎喻:謂人身從渴愛生。
(4)如芭蕉喻:謂人身之中無堅固不壞之實體。
(5)如幻喻:謂人身從虛妄顛倒所生。
(6)如夢喻:謂人身如夢,所見皆屬虛妄。
(7)如影喻:謂人身從業緣顯現。
(8)如響喻:謂人身屬諸因緣之和合。
(9)如浮雲喻:謂人身須臾即滅。
(10)如電喻:謂人身之心念無一常住。
《大般若經》卷四百六十七亦雲:
謂諸菩薩作是思惟,諸行如幻,虛妄不實,不得自在。亦如虛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皆不可得。雖是虛妄分別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變。誰诃毀我?誰罵詈我?誰淩辱我?誰以種種瓦石刀杖加害於我?誰複受彼淩辱加害?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我今不應橫起執著。如是諸法,由自性空勝義空故,都無所有。菩薩如是審觀察時,如實了知諸行空寂,於一切法不生異想。(《大正藏》卷七,叁六五中)
由此經文可知一切法中,心爲原本。一切法中,心最爲勝,一切法中,心爲難知。一切法中,心義最要。然非執我衆生,所能親契。是故必使先了知唯識道理,俾就現行,親證種習。而知“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皆依識主,歸心泯相,心義現前,乃能知叁界一切法,無不唯心所造。而頓舍私我妄執,以如實自知心也。以是義故,應建立唯識法門。
(二)淨分與染分
因緣所生的依他起性有二種特性,今先舉例後有說明。
從前有一位善解鳥語的挑夫,家境非常困革,專事幫人運貨挑物賺錢維生。一天,有位商人雇請他運貨回家,途中感覺口渴,就在河喝水。那時飛來一只鳥,吱吱喳喳的叫了一會兒,商人聽了心中感覺悶納,又看見腳夫對著鳥在微笑。回到家中,商人忍不住心中疑團問挑夫:“我們在河邊飲水,有只小鳥突然飛來不停地鳴叫著,當時你還對著鳥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挑夫回答:“那只鳥告訴我,你身上有粒珍貴明珠是無價之寶,要我殺了你,然後拿取明珠,我就不必再做此辛苦的工作,馬上就可以成爲大富翁,而你的肉就可以成爲它的美食。我聽後只是對它笑笑。”
商人又問:“你知道我身上有顆明珠,爲什麼不殺我?”
挑夫說:“我前世就是爲了貪取別人的財物,今天才貧窮得幫人做苦力,若再殺人取寶珠,來世的苦,豈不是比今世更慘嗎?那要到何時才能解脫貧窮呢?所以我這一生決不再取不義之財。”(《經典異相》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五十叁)
了悟“因緣法”,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依“緣”而存在,不管是善是惡,是煩惱,是清淨,都是“依他起性”。見財起貪意,而造惡業,是“染分依他”,(有煩惱);見財不起貪意,反而思惟,警戒自身不再造惡,這個念頭是屬“淨分依他”。
染分依他,指依虛妄分別之緣而起的有漏雜染之諸漢。
淨分依他是指依聖智之緣而生起的無漏純淨之法。但若就別義而言,淨分依他亦攝於“圓成實性”中。故《成唯識論》卷八雲:
頌言分別緣所生者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多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大正藏》卷叁十一,四十六中)
又《解深密經》卷二<一切法相品>雲: 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承認自己的教育不足,在選擇丈夫的時候,只知道依附,並且受盡折磨。離婚之後,她孑然一身,覺得天下之大,而自己竟如此蕭瑟孤索;她的心很冷,浮在臉上的是未經妝的蒼白;在她身後的感覺,好像世間上所有支撐力全然消失了,走起路來,有點搖晃。我們卻暗中爲她捏一把汗,倒不是怕她墮落,因爲她是那種給人很有自持感的女人;而是世情何堪,竟使如此懦弱的小女子背負如許沈重的負擔。
和個月下來,她容顔依然那麼蒼白,但是,她正默默地求職和求學,不再找朋友訴苦;爲了她的自尊心,沒有人敢當面塞線給她,心裏卻爲她急得心焦。
沒有朋友敢期許刀子有重在的改變,就像寒風之下,牆角的小草,不敢期待它過得了冬。除了少數人之外,熙攘的臺北,從來未曾注意到這牆角的小女子。
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發現她依然沒有倒下;瘦弱的她每天早上爲人擦拭汽車、掃樓梯間,及幫人照顧孩子,晚上則到夜校練打字、速記和電腦操作。很少人相信她可以承擔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工作和讀書,也很難相信她能夠用半條吐司和叁杯奶度過一天。
她就是這樣承受下來。直到今天,她容光煥發地生活著,且成爲一家公司的老板。由於她的選擇和努力且善於把握因緣,因此改變了困苦的環境,而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就由於依他起性有染、淨之分,所以如《解深密經》所雲:
“斷滅一切染相法故,證得一切清淨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叁下)
國六空中大學人文學系主任——沈謙教授,在他的<一念之間>這篇短文裏提到:
“樂觀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香味,
悲觀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刺,
玫瑰是一要的,
不一樣的是人的觀點。
……
生活像磨石,
它能將你磨碎,
也能使你磨得發光,
問題在於你的本質。”
當別人對你有意見時;如果你認爲是善意,不但可以化幹戈爲玉帛,更可以得到啓示與警省,得到助力與友誼。
如果你認爲是惡意,不但善意急轉爲惡意,更可能遭致煩惱與怨尤,徒增阻力與敵意。
五、緣起無常——人生才有希望
由上所論,我們知道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法,非實有,是經由空間和時間以及客觀的因素來決定它的存在。佛教的根本思想——緣起,在時間和空間上,顯示了萬法的實存狀況。在原始經典中,曾提到:
“雲何緣起?謂緣生即有老死。若如來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爲緣起法。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緣起;見法即見佛,見佛即見法。”
從上述有名的經文中,我們更可以了解緣起的意義。
人活在世上,有兩道關口很難通過,又不得不通過。一是我們存在的形驅,二是我們生活的人間世。人的真實生命,總是落在我們存在的形驅去展開人生的行程,然而我們存在的形驅卻是有限的,這是人生悲劇的開始。來自形軀的限定:一是會病痛會老死,不管人生多美好,總有一天我們會割舍一切而去;二是會疲累會傷感,不論是誰面對人生,總有承擔不了的時候;叁是性向才情天生各異,各顯精采,也各有局限。所以人的情意理想,總不能有充實的實現;失意和挫折幾乎不可免的環繞在我們生命的周遭。
因爲緣起即無常,緣起即無我,就由於宇宙間的森羅萬象是無常,有生滅變化,所以星雲大師言:“由於諸法無常,人生才有希望。”所以人生的圓滿與否,端看我們如何去面對承擔,如何去處理化解。只要正確地認識因緣,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系和良好的溝通,廣結善緣,體證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執滯於人我,才能和諸佛一鼻孔出氣,心遊法界,消遙自在!
第十章 萬法融和——圓成的世界與人空法空
一、圓成實性的世界
前章提到——只要正確地認識因緣,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系和良好的溝通,廣結善緣,體證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執滯於人我,才能和諸佛一鼻孔出氣,心遊法界,逍遙自在!
因此,若能體悟“緣生則聚,緣散則滅”的緣起法則,不執著有無,則人生應是和諧而無矛盾。衆生皆有佛性,在絲延廣大的生命流中,人類只有一種心——“以仁爲本,以悟爲主”,故佛雲:“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一念無明,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正等正覺。”(《華嚴經、如來性起品》)
所以,人心雖有染淨不同,但本性無垢,縱使因習氣、執著、貪欲等而身系囹圄,唯本性無垢,亦充滿希望。只要真心忏悔改過,本自圓成的真如佛性自然顯現,這圓融無障的心性,也正是一顆融和染淨、融和真妄、融和有無的真實心、平等心。嘗雲:“心、佛、衆生,等無差別”。佛經雲:“菩薩心垢淨,常遊畢竟空。”
凡夫是染著有差別的心一旦雲消霧散時,自見清淨圓成本性。這個圓成本性因爲是遠離“我執、法執”等二執,所顯現的真理,故稱其爲真空或般若空。與“真空”相對的是“妙有”,清淨自性渾然圓成故稱“真空”,以真空故緣起之諸法宛然;以所悟之境,乃因緣果之萬法,因其實成而稱妙有。這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亦即一切的存在(色身五蘊八識的有)皆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是假有而非實有,一旦因緣條件散失,一切也就幻滅不存在。故無實體的“空”亦無實體的“有”,能超然越有無,就不會落入虛無;能把握“融和”就能體會“圓成實性”。能解決現實中所遭遇的因境,就能針對現實發揮其微妙作用。
世人往往年不清世事真相,直以爲自己所站的角度來看現象的一切,才有很多的煩惱産生。
日本武士道風行,其求真尚義的精神令人佩服。有天,二位武士分別從二個方向奔至一棵樹下——且大聲爭論卡在樹上的一面盾的顔色,一方說是金色,另一方說是銀色,二人僵持不下,各執已見。最後,只好比武定勝負,待兩人都身受重傷,將要倒下的那一刻,才發現那面盾,一邊塗金色,一邊是銀色,二人誰也沒猜對,卻平白犧牲寶貴的生命。在古老的中國,同樣的,也有類似的故事發生。這篇故事出自《韓非…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