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种譬喻,看来好像一切有所成的实在都是非有的,不过因为显现可得,似乎是有的一样。
在《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也以十种譬喻来表示人身乃依於众缘和合而成,而其本质无有实体,也没有恒常之性。十喻如下:
(1)如聚沫喻:谓人身如泡沫,转眼瞬间即逝。
(2)如泡喻:谓人身如泡,瞬息破灭。
(3)如炎喻:谓人身从渴爱生。
(4)如芭蕉喻:谓人身之中无坚固不坏之实体。
(5)如幻喻:谓人身从虚妄颠倒所生。
(6)如梦喻:谓人身如梦,所见皆属虚妄。
(7)如影喻:谓人身从业缘显现。
(8)如响喻:谓人身属诸因缘之和合。
(9)如浮云喻:谓人身须臾即灭。
(10)如电喻:谓人身之心念无一常住。
《大般若经》卷四百六十七亦云:
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如幻,虚妄不实,不得自在。亦如虚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皆不可得。虽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谁诃毁我?谁骂詈我?谁凌辱我?谁以种种瓦石刀杖加害於我?谁复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著。如是诸法,由自性空胜义空故,都无所有。菩萨如是审观察时,如实了知诸行空寂,於一切法不生异想。(《大正藏》卷七,三六五中)
由此经文可知一切法中,心为原本。一切法中,心最为胜,一切法中,心为难知。一切法中,心义最要。然非执我众生,所能亲契。是故必使先了知唯识道理,俾就现行,亲证种习。而知“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皆依识主,归心泯相,心义现前,乃能知三界一切法,无不唯心所造。而顿舍私我妄执,以如实自知心也。以是义故,应建立唯识法门。
(二)净分与染分
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性有二种特性,今先举例后有说明。
从前有一位善解鸟语的挑夫,家境非常困革,专事帮人运货挑物赚钱维生。一天,有位商人雇请他运货回家,途中感觉口渴,就在河喝水。那时飞来一只鸟,吱吱喳喳的叫了一会儿,商人听了心中感觉闷纳,又看见脚夫对著鸟在微笑。回到家中,商人忍不住心中疑团问挑夫:“我们在河边饮水,有只小鸟突然飞来不停地鸣叫著,当时你还对著鸟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挑夫回答:“那只鸟告诉我,你身上有粒珍贵明珠是无价之宝,要我杀了你,然后拿取明珠,我就不必再做此辛苦的工作,马上就可以成为大富翁,而你的肉就可以成为它的美食。我听后只是对它笑笑。”
商人又问:“你知道我身上有颗明珠,为什么不杀我?”
挑夫说:“我前世就是为了贪取别人的财物,今天才贫穷得帮人做苦力,若再杀人取宝珠,来世的苦,岂不是比今世更惨吗?那要到何时才能解脱贫穷呢?所以我这一生决不再取不义之财。”(《经典异相》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五十三)
了悟“因缘法”,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依“缘”而存在,不管是善是恶,是烦恼,是清净,都是“依他起性”。见财起贪意,而造恶业,是“染分依他”,(有烦恼);见财不起贪意,反而思惟,警戒自身不再造恶,这个念头是属“净分依他”。
染分依他,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汉。
净分依他是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但若就别义而言,净分依他亦摄於“圆成实性”中。故《成唯识论》卷八云:
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多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六中)
又《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云: 若诸菩萨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承认自己的教育不足,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只知道依附,并且受尽折磨。离婚之后,她孑然一身,觉得天下之大,而自己竟如此萧瑟孤索;她的心很冷,浮在脸上的是未经妆的苍白;在她身后的感觉,好像世间上所有支撑力全然消失了,走起路来,有点摇晃。我们却暗中为她捏一把汗,倒不是怕她堕落,因为她是那种给人很有自持感的女人;而是世情何堪,竟使如此懦弱的小女子背负如许沉重的负担。
和个月下来,她容颜依然那么苍白,但是,她正默默地求职和求学,不再找朋友诉苦;为了她的自尊心,没有人敢当面塞线给她,心里却为她急得心焦。
没有朋友敢期许刀子有重在的改变,就像寒风之下,墙角的小草,不敢期待它过得了冬。除了少数人之外,熙攘的台北,从来未曾注意到这墙角的小女子。
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发现她依然没有倒下;瘦弱的她每天早上为人擦拭汽车、扫楼梯间,及帮人照顾孩子,晚上则到夜校练打字、速记和电脑操作。很少人相信她可以承担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和读书,也很难相信她能够用半条吐司和三杯奶度过一天。
她就是这样承受下来。直到今天,她容光焕发地生活著,且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由於她的选择和努力且善於把握因缘,因此改变了困苦的环境,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就由於依他起性有染、净之分,所以如《解深密经》所云:
“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下)
国六空中大学人文学系主任——沈谦教授,在他的<一念之间>这篇短文里提到:
“乐观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香味,
悲观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刺,
玫瑰是一要的,
不一样的是人的观点。
……
生活像磨石,
它能将你磨碎,
也能使你磨得发光,
问题在於你的本质。”
当别人对你有意见时;如果你认为是善意,不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可以得到启示与警省,得到助力与友谊。
如果你认为是恶意,不但善意急转为恶意,更可能遭致烦恼与怨尤,徒增阻力与敌意。
五、缘起无常——人生才有希望
由上所论,我们知道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法,非实有,是经由空间和时间以及客观的因素来决定它的存在。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在时间和空间上,显示了万法的实存状况。在原始经典中,曾提到:
“云何缘起?谓缘生即有老死。若如来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为缘起法。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缘起;见法即见佛,见佛即见法。”
从上述有名的经文中,我们更可以了解缘起的意义。
人活在世上,有两道关口很难通过,又不得不通过。一是我们存在的形驱,二是我们生活的人间世。人的真实生命,总是落在我们存在的形驱去展开人生的行程,然而我们存在的形驱却是有限的,这是人生悲剧的开始。来自形躯的限定:一是会病痛会老死,不管人生多美好,总有一天我们会割舍一切而去;二是会疲累会伤感,不论是谁面对人生,总有承担不了的时候;三是性向才情天生各异,各显精采,也各有局限。所以人的情意理想,总不能有充实的实现;失意和挫折几乎不可免的环绕在我们生命的周遭。
因为缘起即无常,缘起即无我,就由於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是无常,有生灭变化,所以星云大师言:“由於诸法无常,人生才有希望。”所以人生的圆满与否,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承担,如何去处理化解。只要正确地认识因缘,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广结善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执滞於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心游法界,消遥自在!
第十章 万法融和——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
一、圆成实性的世界
前章提到——只要正确地认识因缘,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广结善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执滞於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心游法界,逍遥自在!
因此,若能体悟“缘生则聚,缘散则灭”的缘起法则,不执著有无,则人生应是和谐而无矛盾。众生皆有佛性,在丝延广大的生命流中,人类只有一种心——“以仁为本,以悟为主”,故佛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一念无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正等正觉。”(《华严经、如来性起品》)
所以,人心虽有染净不同,但本性无垢,纵使因习气、执著、贪欲等而身系囹圄,唯本性无垢,亦充满希望。只要真心忏悔改过,本自圆成的真如佛性自然显现,这圆融无障的心性,也正是一颗融和染净、融和真妄、融和有无的真实心、平等心。尝云:“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佛经云:“菩萨心垢净,常游毕竟空。”
凡夫是染著有差别的心一旦云消雾散时,自见清净圆成本性。这个圆成本性因为是远离“我执、法执”等二执,所显现的真理,故称其为真空或般若空。与“真空”相对的是“妙有”,清净自性浑然圆成故称“真空”,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所悟之境,乃因缘果之万法,因其实成而称妙有。这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亦即一切的存在(色身五蕴八识的有)皆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是假有而非实有,一旦因缘条件散失,一切也就幻灭不存在。故无实体的“空”亦无实体的“有”,能超然越有无,就不会落入虚无;能把握“融和”就能体会“圆成实性”。能解决现实中所遭遇的因境,就能针对现实发挥其微妙作用。
世人往往年不清世事真相,直以为自己所站的角度来看现象的一切,才有很多的烦恼产生。
日本武士道风行,其求真尚义的精神令人佩服。有天,二位武士分别从二个方向奔至一棵树下——且大声争论卡在树上的一面盾的颜色,一方说是金色,另一方说是银色,二人僵持不下,各执已见。最后,只好比武定胜负,待两人都身受重伤,将要倒下的那一刻,才发现那面盾,一边涂金色,一边是银色,二人谁也没猜对,却平白牺牲宝贵的生命。在古老的中国,同样的,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这篇故事出自《韩非…
《谈心说识(释依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