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釋依昱)▪P22

  ..續本文上一頁子、說難篇》。

  從前衛國有一位士人,叫做彌子瑕,衛國主君秀寵信他。

  一個晚上,有一個使者來的彌子瑕,告訴他,他母親生病了。因爲是晚上,無法與主君商量,彌子瑕詐稱已經得到主君的許可,駕駛了主君的車子就出去了。當時按照衛國的法律,未經主君許可而乘用主君用車者,要處以極刑。

  但是,後來衛君聽到了這件事,卻反而誇贊他,爲了母親,連極刑都忘了,實在孝順。

  又有一天,彌子瑕陪衛君在果園玩;彌子瑕摘了一個果子,吃了幾口覺得非常的可口,就把剩下來的獻給主君吃,衛君很高興。

  “他多愛我,好吃的誰不想全部吃了?他卻留下來給我吃!”

  幾年之後,彌子瑕失去了君王的寵信。這時衛君數落彌子瑕的不是。

  “這個家夥太冒失了。他竟敢詐騙,沒得到我的准許,私自用我的車子,又讓我吃他吃剩的東西。”同樣是吃剩的半個桃子,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看法。這表示因緣條件會隨著時空的遷移而有所改變。如果一味固執已見,堅持自己才是正確,是對的,不解融和之道,那受苦的日子就更多了,所以有智慧的人,胸中已無“自大自我”停留的空間。知識只有讓我們了解事實,智慧卻讓我們懂和活用這些真相。

  人的內心有八層,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八識”(前幾章已介紹過),而我們就住在這八識的世界,這就是唯識學派所謂的人類的內心世界的真相。同樣的,對人類的了解對自我本性的探討,在唯識學上用另外一種角度來闡釋的教理,就是“叁性”說。透過“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的探討,可了解到有關認識、存在、悟道等問題。“圓成實性”就是在證明人們的內心處處皆有此一圓融無礙究竟清淨的自性。

  《解深密經》卷二<一切法相品>第四:

  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叁上——下)

  二、圓成實性的定義

  圓成實性 梵語Parimispanna-h

  va。又作圓成實相、圓成自性、第一義谛體性。略稱圓成實。唯識宗所立叁性之一。指真如(諸法所依之體性)具有圓滿、成就、真實等叁種性質,即:(1)圓滿,諸法之相僅局限於其自身之法體,不通馀處;相對於此,真如之妙理則可周遍四處。(2)成就,諸法具有空、無常、無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實體常住,無生滅作用。(3)真實,諸法之體虛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複次,爲解釋圓成實性,又設有二門:(1)常無常門,“常”爲圓成實之名,“無常”則攝於依他起性而不離生滅。(2)漏無漏門,“無漏”爲圓成實之名,“有漏”則攝於依他起性而不離顛倒。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叁雲:雲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麤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又雲:問:圓成實性,由何故圓成實?答:由一切煩惱衆苦所不雜染故。又由常故。

  又雲:問:圓成實自性緣體應知?答:緣徧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馀經中,說緣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清淨說,不依相說。

  這個能使人清淨解脫的自性,也就是禅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如自性。

  過去物質缺乏的朝代,“直指人心”的事物被批判爲自我的沈弱,被認爲是否認外在事物的逃避行爲;而現代坐擁華廈的精神空虛感,使我們渴求心靈的空間。這個一來一往的需求,使我們覺悟到融和的必要——換句話說,往昔我們誤解心靈的追求與物質的經營是兩個載然不同的世界,而使我們自限於或此或彼的選擇。白天目眩於外在繁華的世界,夜晚扪心有愧,處在自省的內心的世界,二者相互矛盾不能調和。

  中國有個故事,有個清高的人放棄升官發財的機會,遁入田園,教導子女做個構實的農夫。有一天,他有錢朋友的兒子乘車造訪,清高人看到自己的兒子在朋友兒子面前手足無措,一付窮措大的樣子,只好立刻搬家,避免朋友再來造訪。這個故事在說明——我們爲了精神生活而固執地否認外在俗世的經營,而陷入單方面觀點的井中。

  其實,我們可以開二道窗口,一是欲求之窗,一是自我心靈之窗。我們必須同時去正視二個原本就相融和的世界;我們很樂意看到有錢的老板談論精神的修煉,我們也願意看到有錢的讀書人談經世致用之道;畢竟我們需要的是完整的世界,並不必自限於或此或彼的世界裏。而這個融和垢染、淨穢、貧富、你我、有無等的世界就是圓成實性所顯現出來圓滿無礙的世界。

  《辨中邊論》卷中雲:此圓成實,總有二種。無爲、有爲,有差別故。無爲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名圓成實。有爲總攝一切聖道,於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

  中邊論的立場將圓成實性分爲“有爲與無爲”兩種,而《顯揚聖教論》卷六卻道:

  問:圓成實自性有幾種?答:圓成實自性於一切處,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別。

  前者是把圓成實性以世俗谛、勝義谛而分有爲與無爲。後者是以中道實相的觀點在看圓成實性,是遍一切處是無所不在的真如。真如是遍滿一切法,而我不具足故叫做“圓”;其體常住不滅,永遠成就故叫做“成”,又爲諸法的真實體性,非虛妄故,叫做“實”。圓成實性的真如是真實如常,言亡慮絕的境界,故又名真空妙有。這是就有爲、無爲門而說的;若就有漏、無漏門,依他起性的有爲法中的無漏法則叫做圓成實性。二門的關系如下:(略)

  叁性中,遍計所執性,雖爲妄情所現的“情有理無”法,但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無漏智所緣的境界故不得以妄情計議了。因爲這是證智的境界故是“理有情無”法。就中,依他起性是:現象界中一切法的總稱;圓成實性是:其本體的真如理,因此二性更成了相攝不離的關系。唯識宗將現象界的一切,悉歸於第八阿賴耶識的所變,故依他和圓成的關系,便爲不一不異了,其相互關系詳見後文。

  世親的《唯識叁十頌》所言的圓成實性,是一種真如(無爲法)而沒提到“我漏有爲”(淨分依他);護法在《成唯識論》中提到:我漏有爲法是遠離顛倒、修習無漏智、斷雜染種子、雜染法,於一切事物緣平等真如。

  叁、自覺與融和

  《唯識叁十頌》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唯識叁性,遍計所執和依他起性,前章已有提過,今明“圓成實性”的自覺。圓是圓滿離顛倒義,成是成就,實是真實,性是體性。此圓滿成就真實二空所顯的真如法性具有叁義:(一)普遍義。(二)常住義。(叁)非虛妄義。離此叁義,不名圓成實性。又此性怎樣才能顯示出來,在依他起性上遠離前面所言的遍計所執性,此話怎說呢?遍計就是周遍計度,是心理意識上的種種需求,是對自己所認識的對象使他實體化、固定化,並且執愛著它,再加上種種的條件因素,把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加以絕對化,且遺忘掉因緣所生的事情,而以爲自己所認知的事象是真實的,認妄爲真苦惱就無邊了。“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由很多種條件,互相連結,互相關聯著,因此並沒有固定的實體的東西存在。雖非實際存在,但有著各式各樣的力量,相互關系、相互支持著的這種存在,也是由認識而成立。而我們有一清淨本性去認知、去接受、去自覺,這由無數的因緣條件所構成的世間真相就是圓成實性。因此我們雖稱它爲圓成實性,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另外世界,因爲我們要把這個因緣而生起的世界,當作確實是“依他起性”的世界如此去自覺而已。

  黨國元老,于右任先生留著長胡須,有天,他抱著一個小孩,談笑間,小孩摸著他的胡子問題:“老公公請問您晚上睡覺時,這把長胡子是放在棉被裏?還是棉被外呢?”

  當時,于右任沒有作答,當天晚上他回到家上床之後,不管他把胡子放在棉被裏或是棉被外,都覺得很不自在,整晚都在思索這個問題而輾轉難眠。

  意識到胡子到底該放在棉被內或棉被外時是一種遍計所執;心有所執著故難以成眠;再深思,“胡子就是胡子”,以前也沒特別去注意內外的問題時就睡得很好、很安稱。如今……,胡子的存在是一種依他起——因緣和合所生,一把剪刀,咔嚓一聲馬上就從有到無;或根本就不管,無視其存在。而這深一層的覺察,順其自然,根本不在意胡子在內或在外,抛開這一層顧忌,也就安眠如昔,這種境界也就是圓成實性。將現象界的一切依照其自然形態去自覺,然後覺悟到存在的真相——本來如此而已,一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善或煩惱,本也無體無形,只因人爲的系縛執著放不開,所以才心有千千結,一旦放下隨即化煩惱爲菩提,當下就能把煩惱的自己,轉變成清淨的自己。

  《解深密經》卷二雲:由諸菩薩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故。如實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清淨相法。斷滅一切染相法故,證得一切清淨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叁下)

  在《論語》裏,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爲對偶的文句。這裏把“和”與“同”明白區別開來。“和”是屬於精神上的,“同”則帶有形式上、物質上的意味。

  譬如規定製服,使職員、店員趨於一致是“同”;換言之,所謂“同”,只要訂立規則,立可達成。不過,雖說他們都身穿製服,但是他們的內心並非像衣服的式樣與顔色那樣齊一,有時形式上固然“同”,而心底裏卻各懷鬼胎,這是小人凡夫的做法。

  至於謙謙君子,雖然言行上時而會有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內心多半全然協同調和。因此,君子“和”而不“同”:意見有所不同,反而可以…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