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飛行士(太空人)接塞爾、休瓦卡特在一個講演會中,講了一段話:“從宇宙看地球,地球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星球,而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美麗星球中的一份子,我們感受到無數生命的尊嚴。雖如此,但人們卻常因國境、民族、觀念體系等的不同而産生種種藩籬,使我感到難過。”
從宇宙望地球,地球就好像一艘“地球號的宇宙船”。在這如船般的星球中,進行著民族間的紛爭,過著優心核子戰爭威脅的生活,可以想像這是多麼愚癡之事。現在,又加上,因環境汙染對地球所産生的破壞,目前這又是一個新的威脅,正有幾項嚴重的事態在發生,舉例如下:一、臭氣層的破壞。二、沙漠區域日趨擴大。叁、地球的溫度漸趨上升。四、酸性雨所造成的災害。五、熱帶雨林被破壞。六、海洋的汙染。七、有害廢棄物所造成的災害。八、野生動物的減少等。總而言之,大自然正在被破壞。
地球自誕生以來已經過了四、五億年,在這漫無邊際長的歲月當中,形成了一個自然調和的生態環境,但一百年來,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被破壞。對人類的生存而言,維護地球的原貌是首務,如果這個環境,缺乏蝴蝶的飛舞,鳥的叫聲,那也正表示人類的生存也岌可危了。
現今熱帶雨林的大量砍伐,對大自然的破壞,速度相當驚人。在過去二十年間,平均每一分鍾約有叁八、六平方公尺面積的熱帶雨林消失。(相當於日本甲子園棒球場的十分之一)。
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等地的森林的亂開發,不知何時才能停止。東洋有句古諺雲:“山高非爲貴,以有樹而爲貴”。
生長在日本屋久島的屋杉,有些樹齡已高達七千歲,仍生長繁茂;人自有文明以來已有叁千年的曆史。七千年是叁千年的二倍,對大自然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不得不驚歡。
人類開發自然,利用科學技術而有了今日的現代文明,今後的時代,其進行的趨勢,應是人們與自然的共存,與自然的調和。爲了尋求這樣的理念,對於東亞細亞的自然景觀,尤其是佛教的自然觀,必須重新加以認識。
(一)中國佛教的自然觀
中國的東晉時代,《法華經》的譯者,鸠摩羅什的弟子,也就是有名的《肇論》的作者,僧肇(A.D.叁八四——四一四)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和我同體”(出自《涅槃無名論》)意謂山川草木、動物、人類皆出於同一根源。這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和我一體”;換句話說,僧肇的萬物一體觀是來自於《莊子》齊物論的思想。僧肇的這句話以佛教的立場再加以诠釋的是華嚴宗祖師澄觀在(A.D.七叁八——八叁九)。澄清在《華嚴經疏》卷五十:“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把僧肇的“天地”易以“真如”;“萬物”改物“法性”。其內容可說是相同的;在華嚴教學裏,真如和法性意味著天地理法之道,是在揭示此道和天地之根源是一體。
又宋朝的蘇轼(蘇東坡A.D.一O叁六——一一O一)在《續傅燈錄》卷二<東坡居士章>裏的悟道偈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的聲音是佛的說法,隨著四季遷移的山色是佛清淨的法身,這是從大自然去認知佛的存在,是在顯示自然和人類是源出一體。
我到中國的長江流域的廬山或黃山時,遠遠眺望那些命名爲觀音峯、毗廬峯等的山峯,隱隱約約的白雲霧中顯現出來,感覺是那麼的神秘,其形狀亦仿佛是佛身的再現。我曾登過四大靈山之一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聖地。位於主峯天臺峯的地藏寺,爲和俗界有所區別。被稱爲“中天世界”,寺前的岩壁上刻有“非人間”的刻字,正顯示著那個地方是一個神仙世界,不是凡人居住之處。從地藏寺的萬佛樓往下望有千丈深的溪谷、香爐峯、鍾峯、鼓峯等都隱伏於其中。
四川省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在華嚴頂、萬佛頂等山頂上聳立著觀音岩,長壽岩等奇岩,山中以萬年寺爲始而有仙峯寺、中峯寺、雷音寺、伏虎寺等佛教寺院,整座山彌漫著佛教聖地的氣氛,可以說,山色本身的自然即是佛化身之顯現。
(二)日本佛教的自然觀
跟隨中國的如淨禅師學佛而有所悟的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師(A.D.一二OO——一二五叁),他承受了蘇轼的自然觀而說:“峯色谷響皆是釋迦牟尼佛的聲音和姿態”,在其主要著作《正法眼藏》中<溪聲山色>卷裏雲:“因溪聲山色之功德,大地有情同時成道,有諸佛見明星悟道……”這詩偈中引用先前所述,蘇轼的悟道偈,以此爲本說明溪聲是如來轉*輪的音聲,山色是如來的清淨法身。道元又有吟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子規,冬有雪”。這首詩歌出了日本的四季分明,自然景觀變化很美。
又首創念佛舞的日本時宗的開祖,一遍上人(A.D一二叁九——一二八九)雲:“有情衆生,山河草木,風聲浪潮,無一不是念佛音聲。”他的出生地濑戶內海是又美又靜之地,站在岸邊聆聽浪潮聲仿佛是一句句的念佛聲,又像是從太古傅來的搖籃曲。對嬰兒而言,母親的歌是佛曲,母親安祥且充滿慈愛地擁著嬰兒的形像是佛國,是淨土,是我們內心祈求的和平世界。一遍上人把鳥鳴、風聲皆視爲念佛的音聲,又說:“欣賞花色、月光,心中無所牽挂”。從其詩永中可知其心境已和自然融和成一體。
鐮倉時代,開創日蓮宗的日蓮上人(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在<草木成佛口訣>雲:“草木皆成佛”。又《法華經》中雲:所有的人皆可成佛,真正的佛是遍一切處。草木皆是佛,意在說明自然界的草木皆是佛之顯現。日本的江戶時代,報德教的創始者,二宮尊德(一七八九——一八五六)歌雲:“無聲亦亦無臭,常於天地間,書無字真經。”“經”不是用文字寫成的,“經”是渾然天成於天地間。宇宙、天地、大自然即是“經典”,如何閱讀這部“無字真經”?他說:“閉上肉眼以心眼來讀;肉眼所見有限,心眼所視無限。”以心眼來看大自然,自然可讀通無字真經。
日本人繼承著中國人的自然觀,他們生活在美麗的國土,大自然的懷抱中,而道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這句話正足以表現日本人的自然觀。
(叁)結語
自然和人類是同根,是一體,站在這樣的東洋自然觀的立場來說,人類和自然調和與共存無論如何是必行的,也是必須的。若人類不以和自然共存共榮爲目標的話,人類很快就會步上滅亡之道,我們應該知道,自然所能提供給我們可資利用的是有界限。
日本的首都東京,無計劃地急於前進邁向都市化,導致人口激增,綠地幾乎消失殆盡而被稱爲沙漠東京。但就在這樣的東京都內,皇宮以及明治神宮廣大的區域內仍留有一大片自然的青綠。而明治神宮的森林區並非是自然生長,那是集合全國各處獻來的十萬株樹林而成的人工林,這個人工林的樹木如今仍然郁郁蒼蒼,如同自然林一般。凋落的落的葉自然而成護林的肥料,人們只要有愛大自然的心,人工林也能變成自然森林。如同上述所舉之例。
如今正是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時代,必須要以愛心來正視科學與自然。要以維護地球的清淨,積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不受汙染不被破壞爲使命。日本政府發表了一項新聞,提到明年度將在“國立公害研究所”中新設“地球環境中心”,是一個專門從事地環境之研究爲要務的機構。又近來關於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其重要性,透過大衆媒介不斷地被提起。事實上,政府也好,大企業也好,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國民的意識所在。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有對環境保護的共識;確定文明是建立在人類和自然共存的基點上,這樣的共識,也就是人類文明提升的指標。
四、心淨則國土淨
譯完全文,不禁連想到,世界爲什麼這樣紛亂?人類爲什麼會如此不安,爲什麼不懂得愛護大自然?追究其根底,必有其病源。根不固而求木之繁茂,源不遠而求水之流長,是絕對無有是處,因此人心不安,世事紛亂乃根源於人心自私自利,投機取巧。所以國父說:“國者,人之器也”。國之好壞,不在客觀器世間的好壞,而在主觀的人心的好壞。所謂心是功之魁,罪之首;如一把刀,用得當即有功,用得不當即有罪。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拳頭捶背很舒服,拳頭打人痛不可支。所以手的舉動,刀的運用還是由心來指揮的。因此心才是萬物的主宰。說遠一點,不但世間法由心所主宰,即出世間法亦是心所創的,故《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故欲謀世界和平,必先淨化人心。如《維摩經》所雲:“心淨則一切國土皆淨”。
如何淨化人心呢?以佛教的立場言:守五戒、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癡),信仰因果道理。唯如此才是人們運通、得失、富貴的尺度。唯有因果才能使人除卻不正的思想,才能軌範人們的善惡行爲。世間有一人能信因果,就有一人能夠行善,也就是國家少一個壞人,多一個好人。若一個家庭裏的人,都能深信因果法則,不昧因果,人類心理自然會改變,而向善的方面去努力而行。唯有守法、行善才能使我們享受到真正自由的生活。過和平的日子。有這麼一個故事說:
一家人到湖邊去度假以前,做父親的宣布了度假的規則,但是家裏的兩個少年表示反對。他們說:“我們是到湖濱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們不需要規則的束縛。”
父親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取消了一切規則。但是一到湖濱,問題就來了。兩個男孩都發現沒有帶遊泳褲。母親說,父親原來規定由她負責收拾和檢查行李,規則既已廢除,她犯不著多管閉事。
兩個孩子玩夠了回來吃東西的時候,父母親已經吃過點心。爸爸說,沒有規則,每個人都應該照料自己。
這兩個少年終於得到了一個教訓;規則有時候好像是不必要的束縛,但是卻能創造一個可以使你享受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環境。
五、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世界上最值得欣賞的是清沏的藍天,甯靜的青山,樹蔭下的陰涼,草地上…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