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有果。
现在的青年犯罪,因为他不怕因,一切等做了再说,可是一旦啷噹下狱,他便害怕自己所造成的这个结果。所以今天社会要提倡年轻人的教育,重视因果,一定要有二种畏惧的心,一、畏天地、神明;二、畏父母、师长,畏惧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因为不了解因果和会犯了因果的麻烦。心的牢狱比实质更有效。”
大师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人心中有佛,如果你心中有佛,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心中有佛,这个社会、各种颜色,和声音都一样了。每一个人“心中有佛”有宗教信仰,生活有空间,彼此体谅,互助合作,社会治安就良好。
三、心如流水,生灭不住
妄心是心的相状,如水之波,唱短暂虚幻,却是吾人烦恼的根源,如同鸟云蔽日看不清真相。
前文提到,“真心的实践”和其步骤方法,今再举经证,以明“心”的种种面藐。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又大迦叶,心去如风,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
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
心如虚空,客尘污故。心如猕猴,贪六欲故。
心如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
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
心如大王,一切诸法增上主故。
心常独行二无伴,地有二心能一时故。
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恼故。
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
心如吞钩,苦中生乐想故。
是心如梦,於无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苍蝇,於不净中起净想故。
心如恶贼,能与种种考掠苦故。
心如恶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
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贪色,如蛾投火。
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
心常贪香,如猪喜乐不净中卧。
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著美食。
心常贪触,如蝇著油。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大正藏》卷十一,六三五中下)
四、自性菩提——阿摩罗识
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并称八识。真谛系统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称此说者。而玄装系统的法相宗则认为第八识中的“阿陀那识、无垢识”(第八识的异名,属相续执持位、佛位)已是清净无染,故不立第九识。
前文提到“真心”的异名为“阿摩罗识”,梵语amala-vijń
na即摄论宗所谓的第九识表真如之意。法相宗所谓的“无垢识”,梵文亦是amala-vijń
na音译阿摩罗识,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金刚三昧经》云:
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大正藏》卷九,三六八中)
《三无性论》卷上: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是无变异,是真如如也。
《十八空论》云: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
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是众生本具;但无明烦恼来时,将此清净自性盖住了,光芒显现不出来,故曰不净。柴陵郁禅师悟道诗曰: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宝藏,就是因为无明造作,心纷逐於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
即言自性清净,为什么又会被烦恼所覆呢?《十八空论》云:
问:何故不说如如定净,而言净不净耶?
答:为令众生修道故。……如如及五根同为烦恼所覆,而并不为烦恼所染。
我们的心若非经过五欲尘劳的磨练,若不以众生为修行道场的话,藏於自性中的菩提就难以显现。故《六祖坛经》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都是妄,净心在妄中。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总觉得用脑的时候多,用心的时候少。是因科技的发达,生活的忙碌荒疏;亦或寂寞、疑惑、颓丧,而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若再为暇省思探索,心上的尘埃就越积越多了。
佛经上说:“心中有佛将心念,念得主空及第归。”我们心纷乱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真实心亦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著中,才能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永嘉大师在其《证道歌》中说: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净心在妄中,妄念中有真心”,“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对世间事,无须斤斤计较,心胸自然开朗。犹如关汉卿的诗<闭适>中云: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闭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
愚的是我。
为什么!
放得开,看得透,如《永嘉证道歌》云:
大象不游认兔径,大悟不拘於小节。
恬淡、豁达、心开意解,了悟自性菩提,自会有超然物外的恬适快乐。
注释:
① 《大正藏》卷十二,五二四下。
② 《大正藏》卷四,五六二上。
③ 《新人生观》,罗家伦著。
④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七二上。
⑤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六三下。
⑥ 《星云大师讲演集》(三)<谈心的秘密>。
⑦ 《大正藏》卷四十八,三九六中。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万法
禅宗典籍《宗镜录》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中略)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
“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大正藏》卷四十,九上六中——下)
此心能生万法能纳虚空,所以《楞严经》云:“诸法所惟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我辈凡夫,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皆在造因。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由人造。心悟则“心包太虚,国土清净;心迷则耽著五欲,妄认幻相为实有,尘影为自心。”所以国土净秽,成圣成凡,决定於自己心性之迷悟染净,不怨天、不尤人,皆因不出一心。
有一天有位名作家面对一位出家师父,如此问道:“佛经中说:“须弥纳芥子,又说芥子纳须弥”,前者以大包小尚能了解,后者以小容大,这实在令人难以接纳,於理不通,说不过去。”
师问作家:“先哲有句话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您同意此说吗?”作家颔首。又问:“我们称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胸无点墨”,难道那些有学问的人都是喝了很多墨水才读书吗?而对那些从上到大读了不少书的饱学之士,我们尊他们说“学富五车”,五部车的书真的可以全部装到肚子里去吗?又对那些很有眼光很会作计划的智士赞其为“胸有丘壑”,形容宽宏大量的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些不都是以小容大的实例吗?”
就如你出版很多书,众人赞欢:“著作等身”。你的气质高雅,人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万卷的诗书都能隐於腹中,而使你气质高尚,小小的芥子当然可以容纳须弥山。作家对此答覆甚是满意,禁不住点头微笑。又问:“可否请师父示知,那些经论有此说法?”
师答:“《首楞严三昧经》卷上云:
坚慧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故。(《大正藏》卷十五,六三五下)
《大智度论》云:以智慧大故能转一切诸法。所谓小能做大,大能做小。能以千肆无量劫为一日,又能以一日为千万劫。(《大正藏》卷二十五,二八三下)
由以上经文可知,三千世界可尽入芥子之中,深不可测的心当然可包容广大无边的太虚空。若以“心”喻人类,“虚空”则是大自然的呈现,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含容,是相互共存,是同本同分、同根一体。所以美好的湖光山色可使人尘虑尽涤,凉爽的清风可使人火气全消。和煦的阳光可使人寒意尽除。朱熹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开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首禅诗亦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切是佛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法身所在。因此北宋苏东坡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诗句。将清净的身心融和於万物之中,从大自然中认知悟佛的存在。所以《大智度论》云:
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
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既云:“自然与人类是同根一体”,清净的大自然可孕育出高贵的心灵,故谚云:“地灵人杰”所以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不被污染是目前不容缓之事。
被誉为日本国佛教学泰斗的镰田茂雄教授,参加佛光山所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演说,题目:“东洋的自然观——自然和人类的调和与共存”。鎌田教授表示:爱自然,将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是中国佛教的精神特色,此时有必要把中国传统佛教再发掘,再重申其理念。这样的主题,应该能契合太虚大师、星云大师等大德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当教授做专题演说时,笔者担当即席翻译,深觉其内容合乎现代人间佛教的精神,寓佛法於天地万物,大自然之中,为使向隅者亦有机会得闻此精彩内容。特将此演说全文翻译出来。
三、自然和人类的调和与共存
美国的宇宙…
《谈心说识(释依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