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釋依昱)▪P14

  ..續本文上一頁定有果。

  現在的青年犯罪,因爲他不怕因,一切等做了再說,可是一旦啷噹下獄,他便害怕自己所造成的這個結果。所以今天社會要提倡年輕人的教育,重視因果,一定要有二種畏懼的心,一、畏天地、神明;二、畏父母、師長,畏懼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因爲不了解因果和會犯了因果的麻煩。心的牢獄比實質更有效。”

  大師的願望,是希望每個人心中有佛,如果你心中有佛,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嘴裏說出來的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心中有佛,這個社會、各種顔色,和聲音都一樣了。每一個人“心中有佛”有宗教信仰,生活有空間,彼此體諒,互助合作,社會治安就良好。

  叁、心如流水,生滅不住

  妄心是心的相狀,如水之波,唱短暫虛幻,卻是吾人煩惱的根源,如同鳥雲蔽日看不清真相。

  前文提到,“真心的實踐”和其步驟方法,今再舉經證,以明“心”的種種面藐。

  《大寶積經》卷一一二雲:是心如幻以憶想分別故。起種種業受種種身。

  又大迦葉,心去如風,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

  心如燈焰,衆緣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

  心如虛空,客塵汙故。心如猕猴,貪六欲故。

  心如畫師,能起種種業因緣故。

  心不一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

  心如大王,一切諸法增上主故。

  心常獨行二無伴,地有二心能一時故。

  心如怨家,能與一切諸苦惱故。

  心如狂象,蹈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

  心如吞鈎,苦中生樂想故。

  是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蒼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

  心如惡賊,能與種種考掠苦故。

  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

  心如盜賊,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

  心常貪聲,如軍久行樂勝鼓音。

  心常貪香,如豬喜樂不淨中臥。

  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美食。

  心常貪觸,如蠅著油。

  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大正藏》卷十一,六叁五中下)

  四、自性菩提——阿摩羅識

  在唯識學中,六識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並稱八識。真谛系統攝論宗又在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天臺宗亦有稱此說者。而玄裝系統的法相宗則認爲第八識中的“阿陀那識、無垢識”(第八識的異名,屬相續執持位、佛位)已是清淨無染,故不立第九識。

  前文提到“真心”的異名爲“阿摩羅識”,梵語amala-vijń

  na即攝論宗所謂的第九識表真如之意。法相宗所謂的“無垢識”,梵文亦是amala-vijń

  na音譯阿摩羅識,庵摩羅識、庵摩羅識、唵摩羅識。意譯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此識乃一切衆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金剛叁昧經》雲: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衆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衆生。令彼衆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大正藏》卷九,叁六八中)

  《叁無性論》卷上:唯阿摩羅識是無顛倒,是無變異,是真如如也。

  《十八空論》雲: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爲客塵所汙,故名不淨,爲客塵盡,故立爲淨。

  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是衆生本具;但無明煩惱來時,將此清淨自性蓋住了,光芒顯現不出來,故曰不淨。柴陵郁禅師悟道詩曰: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無限潛能,蘊藏無盡寶藏,就是因爲無明造作,心紛逐於五欲塵勞,使明鏡般的清淨自性,失去了光明。

  即言自性清淨,爲什麼又會被煩惱所覆呢?《十八空論》雲:

  問:何故不說如如定淨,而言淨不淨耶?

  答:爲令衆生修道故。……如如及五根同爲煩惱所覆,而並不爲煩惱所染。

  我們的心若非經過五欲塵勞的磨練,若不以衆生爲修行道場的話,藏於自性中的菩提就難以顯現。故《六祖壇經》雲: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又雲:菩提本自性,起心都是妄,淨心在妄中。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總覺得用腦的時候多,用心的時候少。是因科技的發達,生活的忙碌荒疏;亦或寂寞、疑惑、頹喪,而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若再爲暇省思探索,心上的塵埃就越積越多了。

  佛經上說:“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主空及第歸。”我們心紛亂虛妄,要以正念的真心來對治。什麼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別,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來對治“虛妄心”,一旦虛妄心去除了,真實心亦要揚棄。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謂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會落入新的執著中,才能與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永嘉大師在其《證道歌》中說:

  心是根;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淨心在妄中,妄念中有真心”,“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對世間事,無須斤斤計較,心胸自然開朗。猶如關漢卿的詩<閉適>中雲:

  世態人情經曆多,

  閉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

  愚的是我。

  爲什麼!

  放得開,看得透,如《永嘉證道歌》雲:

  大象不遊認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恬淡、豁達、心開意解,了悟自性菩提,自會有超然物外的恬適快樂。

  注釋:

  ① 《大正藏》卷十二,五二四下。

  ② 《大正藏》卷四,五六二上。

  ③ 《新人生觀》,羅家倫著。

  ④ 《大正藏》卷叁十一,八七二上。

  ⑤ 《大正藏》卷叁十一,八六叁下。

  ⑥ 《星雲大師講演集》(叁)<談心的秘密>。

  ⑦ 《大正藏》卷四十八,叁九六中。

  

  第七章 心包太虛——人類與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萬法

  禅宗典籍《宗鏡錄》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雲:“心性無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示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中略)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衆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部經、五部毗尼、四圍陀論至心而極。”

  “心是總持都院萬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名號,皆是心之異名。”(《大正藏》卷四十,九上六中——下)

  此心能生萬法能納虛空,所以《楞嚴經》雲:“諸法所惟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我輩凡夫,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皆在造因。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由人造。心悟則“心包太虛,國土清淨;心迷則耽著五欲,妄認幻相爲實有,塵影爲自心。”所以國土淨穢,成聖成凡,決定於自己心性之迷悟染淨,不怨天、不尤人,皆因不出一心。

  有一天有位名作家面對一位出家師父,如此問道:“佛經中說:“須彌納芥子,又說芥子納須彌”,前者以大包小尚能了解,後者以小容大,這實在令人難以接納,於理不通,說不過去。”

  師問作家:“先哲有句話說,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您同意此說嗎?”作家颔首。又問:“我們稱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說是“胸無點墨”,難道那些有學問的人都是喝了很多墨水才讀書嗎?而對那些從上到大讀了不少書的飽學之士,我們尊他們說“學富五車”,五部車的書真的可以全部裝到肚子裏去嗎?又對那些很有眼光很會作計劃的智士贊其爲“胸有丘壑”,形容寬宏大量的人說“宰相肚裏能撐船”這些不都是以小容大的實例嗎?”

  就如你出版很多書,衆人贊歡:“著作等身”。你的氣質高雅,人又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萬卷的詩書都能隱於腹中,而使你氣質高尚,小小的芥子當然可以容納須彌山。作家對此答覆甚是滿意,禁不住點頭微笑。又問:“可否請師父示知,那些經論有此說法?”

  師答:“《首楞嚴叁昧經》卷上雲:

  堅慧菩薩,得首楞嚴叁昧。能以叁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故。(《大正藏》卷十五,六叁五下)

  《大智度論》雲:以智慧大故能轉一切諸法。所謂小能做大,大能做小。能以千肆無量劫爲一日,又能以一日爲千萬劫。(《大正藏》卷二十五,二八叁下)

  由以上經文可知,叁千世界可盡入芥子之中,深不可測的心當然可包容廣大無邊的太虛空。若以“心”喻人類,“虛空”則是大自然的呈現,兩者的關系是相互含容,是相互共存,是同本同分、同根一體。所以美好的湖光山色可使人塵慮盡滌,涼爽的清風可使人火氣全消。和煦的陽光可使人寒意盡除。朱熹詩雲:

  半畝方塘一鑒開,

  開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有首禅詩亦雲:“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切是佛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法身所在。因此北宋蘇東坡有“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詩句。將清淨的身心融和於萬物之中,從大自然中認知悟佛的存在。所以《大智度論》雲:

  叁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

  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既雲:“自然與人類是同根一體”,清淨的大自然可孕育出高貴的心靈,故諺雲:“地靈人傑”所以保護自然環境,使自然生態不被汙染是目前不容緩之事。

  被譽爲日本國佛教學泰鬥的鐮田茂雄教授,參加佛光山所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作專題演說,題目:“東洋的自然觀——自然和人類的調和與共存”。鎌田教授表示:愛自然,將自然與人融合在一起,是中國佛教的精神特色,此時有必要把中國傳統佛教再發掘,再重申其理念。這樣的主題,應該能契合太虛大師、星雲大師等大德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當教授做專題演說時,筆者擔當即席翻譯,深覺其內容合乎現代人間佛教的精神,寓佛法於天地萬物,大自然之中,爲使向隅者亦有機會得聞此精彩內容。特將此演說全文翻譯出來。

  叁、自然和人類的調和與共存

  美國的宇宙…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