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心说识(释依昱)▪P13

  ..续本文上一页永远会有痕迹留下。第二首偈云: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方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行。

  意谓,诸法受心支配,以心为主,中心所生。人若心存清净而言行,则幸福与快乐将永远伴随,犹如影之随形,永不分离。

  “心为法本”表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本於此“心”。故真心、妄心乃心的“体”与心的“相”,作用不同源出一辙。当此心是“真”时,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云:

  “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我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此“真心”是佛性,是法身。藏於何处呢?

  《楞严经》中七处徵心,说“心不在身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真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不周遍随缘赴感”。是一轮明月,洞照十方。

  “真心”无知,而无所不知。“真心”无相,而无所不相。“真心”无作,而无所不作。《金刚经》所谓:“无住生心”亦指此“真心”而言。此心在生死中,而从未生死;处五浊内,而从无垢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真心”。它的别名,如: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主人公、真如、实相、圆觉、一真法界、法性、法身、如来藏、海印、庵摩罗识……等。

  真心是清净心,用现代话来说是一颗慈爱众生的悲心。

  年七十六岁的澳洲主妇,爱琳、查贝尔手植的大胡瓜重六十磅,使她名列一九九O年的金氏世界纪录。这位精神奕奕的老太太说:“我从不使用化学原料;只是悉心照顾,我用手轻轻抚摸它们,甚至送上亲切的叮咛,在浇水除草时,用语言鼓舞它们。我不只是种值,我还成天的挂念著它们,以爱心来抚慰。”一念真心,连植物都感受得到,且以丰头的成果来回报,所以《圆觉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心的交流是不用透过语言文字,且超越了语言文字。一个人是否真心、诚心、从他的所流露出来的气质、神情、举止可知。有一句英国文学家君格瓦特尔(John Drink Water)的历史名剧,叫做“林肯”(“Abraham Lincoln”)。提到当林肯被共和党推为候选大总统的时候,该党代表团来见他,并且说明因为民主党内部分裂,共和党的候选人是一定当选的。他听到这个消息,沈默半晌,方才应声。等代表团走了以后,他又一声不响的凝视壁上挂的一幅美国地图。看了许久,他严肃地独自跪在地图前面祈祷。假如换了一般其他的人,听到自己能当选大总统的消息,岂不要眉飞色舞,立刻召告诸亲好友在肆庆祝吗?中国名剧“牡丹亭”中,写一位教书先生陈最良科举中了,口里怨道:“老师孔子,犹未见周王,老夫陈最良,得见圣天子,岂偶然哉!”於是高兴得地打滚。沈不住气即属“妄心”。当林肯知道可以当选为大总统的时候,就感觉到国家重大的责任在他双肩上,这浊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凝视国家的地图,以真诚之心跪下来祈祷。这二者的心态是何等相反的定照!

  二、真心的实践

  妄心与真心虽存於一念之间,但世俗中的我们从妄到真,内心的锻炼提升,亦须有一段心路历程。虽言:“人性本善”,但由於生长环境的不同,加上教育的因素,所孕育出来的人格、品德也各有差异。

  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真是心性修养过程的最好说明。唯有断的接受磨练考验才能“去妄存真”,养成一种清净磅礴的“浩在之气”,一种“泰山崩於前而不沮,黄河决於侧而神不惊”的从容态度。要达到这种心境有下列几步骤:

  (一)知识的薰陶

  固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这还是属於本性的,直觉的方面。在现代人事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经过知识的陶容,才能真正辨别是非,才能树立“正信”。唯有具备洲博知识的人,才能发挥有系统,有计划,有远见的行动。有句话说:“他不是不知道打算盘,只是他已把算盘看透了”,也唯有看透了世间的态炎凉,才能自处超然。

  (二)意志的锻炼

  普通的生活是感觉的生活(Life of senses)是属於色香味触等感官的生活,而不是意志的生活(Life of will)。意志生活的境界是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操行。要能臻此境界必须把高超的思想和简单的生活联在一起说。没有简单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喜爱简单,朴素的生活,最受不了繁文缛节的社交礼仪,即使出席晚宴,也从不穿晚礼服,甚至洗澡,刮脸,他也都使用同一块肥皂。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刻薄,爱因斯坦表示,“我不喜欢生活太复杂,如果每次洗澡,刮脸,都得为使用哪一块肥皂而务伤脑筋,叫我如何能专心研究?”

  诚然如此,“物欲减一分,道念增一分”,出家人三衣一钵即可生活,每天不用为了穿哪一件衣服而烦恼,也不用浪费时间去苦思要梳哪一种发型才好看。生活过得越简单,才有时间去为人服务,为大众著想;才越有空间去思考生命的真谛,孕育高超的思想。

  注重物质生活者,不容易把持自己,而走上歧途。有一些犯罪者,并非他们自己甘心要变坏,要堕落,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标准,一时降不下来,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亏”。

  明末李自成破北京时,有两个大臣相约殉国,两人说好之后,一个正要辞别回家,这位主人送客出门,客尚未走,主人就问自己的佣人猪喂了没有?那位客人一听,就长叹一声,断定他这位朋友不会殉国。他想:“世间上岂有连猪都割舍不得的人,而肯自己殉国之理。”果然不出其所料。

  意志的磨炼,是培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悠悠之口,不足以动摇其信念。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能以最大的决心去贯彻自己的主张。意志越坚强,精神就愈奋发,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脑中充满积极的思想,又有坚韧的意志力,世界上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也没有不能达成的愿望。

  (三)人格的修养

  人格是衡量个人一生生命价值的标准,是一个人之所以异於他人的特徵,也是一个人生命连续的维持力,所以人格是他的道德生命。信任是基础在於彼此间最低限度的人格的认识,朝秦暮楚的人,决不能说是人格。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意为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

  人的组合不是片面的,所以肉体之外,还有“心灵”;心灵是构成人格的最大因素;形貌之外,还有做人的典型;整个的生命固然在宇宙的时空系统中,有它的真实性,而他生命留下来的事功,更可以因有一颗高贵的心灵,长期流传下去,不断的发生辐射性的放射作用。人格可衡量生命的价值,也是维持生命连续的动力。有个历史故事可做说明。

  当明末“松山之役”败后,洪承畴,也经过一个不屈时节而后降清,之后受清朝重用。后来黄道周在安徽兵败被俘,绝食七天不死,解送到江宁。洪与黄同乡,想保全其生命。派人前往告诉他:“公毋自苦,吾将保公不死。”黄骂曰:“承畴之死也久矣!松山之败,先帝痛其死,躬亲祭之,焉得尚存?”至今黄道周虽死,而他的人格尚放光,洪承畴降后虽然偷生,但当时他有价值的生命已经中断,因为他早把自己的人格毁了。

  一个伟大的人格,在临危时更容易表现出来,世界上那个伟大人物,不是经过多少的危险困难,不为所屈,才能产生。释迦牟尼佛修行过程中,时而水火、时而力兵、时而美女,一件件威逼利诱,而他不为所屈,不为所动,而后才悟道成佛。所以谚云: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莫等闭,

  粉身碎骨都无怨,

  留得清白在人间。

  以“白石灰”的冶炼过程来比喻人格道德的修养,是要经过不断的磨练考验方有所成。文天祥在其就刑时一脸正气的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几句话,不独留下千秋万世的光芒,也是他一生人格修养成功的极致表现。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青心”是一种节操,是高尚人格的本源。

  佛教的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上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在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人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四)宗教的信仰

  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前不久内政部长许水德,从北到南到各寺院拜访,听取各方宗教人士的意见,因为他说:“宗教有净化人心的力量,要维持社会安宁,不可忽视宗教信仰……。”

  星云大师於八月十二日应华视新闻广场主持人李涛先生的访问而提到:

  “有信仰凡事能守法,在佛教主是守五戒,不要乱杀生,爱护生命,自然身体就会健康,你不窃盗而能施舍布施,自然就会发财。如要家庭和谐;也不要求神问佛,只要能不邪淫尊重别人,那么家庭便一定能和谐;你不说谎多赞美别人,那么自己的名誉自然会好。不乱吃,像酒、吗啡、鸦片、强力胶、速赐康,自然身体健康,理智清明,而不会乱去侵犯人。因此福录寿喜财,理义仁智信都俱全了,信仰宗教,精神会升华。

  有信仰则明白因果,过去农村社会,没有警察机构亦无法律,可是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来了要受处罚,那时因果比法律管用,因那完全是内心自我的规律。菩萨和众生有一个最大不同,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谓菩萨慎於始,不能随便播种恶因,因为有因必…

《谈心说识(释依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