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釋依昱)▪P16

  ..續本文上一頁的溫馨,鳥兒的歌唱,小溪裏潺潺的流水聲,還有掠過天空的雲彩,以及陣雨後鮮花的清麗和泥土的芳香。

  有些詩人認爲大自然比藝術品更美,英國十七世紀桂冠詩人德來敦曾說明它的理由:“因爲藝術可能有錯,大自然卻永不失誤。”

  我們的心若能容納大自然的一切,任其自由自在生長,則能和宇宙萬物渾然成一體。萬物靜觀皆自得,一念靜心成正覺。

  如禅詩雲:“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複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叁日,星雲大師在國父紀念館講演時提到:《六祖壇經》說:“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心、佛、衆生等無差別,佛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心”的迷悟;迷則妄念叢生,萬緣攀附,疆界障隔,人我兩立;悟則豁然開朗,遠離妄緣,平等攝衆,心包太虛。

  各位知道麽?我們的心原本民與佛陀一般,能夠包容一切。我們的心原本是何等寶貴,何等寬大啊!我們的心好像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們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長善根,種植功德;我們的心好像明鏡,可以洞察萬象,映現一切;我們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

  我們近來常聽說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其實真正的能源未必就是石油,或電力,真正的能源乃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沒有石油,沒有電力,我們的內心依然可以發放光明;我們的道德之光、修養可以照亮人間。雖然沒有錢財富貴,只要心中有能源,便能時時滿足,刻刻感恩,那也就是擁有富貴錢財了。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心如虛空”,我們想和叁世諸平等齊名,首先便要把心擴大,擴大到如同虛空一般。不僅我們的丈夫、子女可愛,乃至公婆、妯娌都很可愛;不只自己的親子可愛,前妻的兒女也很可愛;不僅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可愛,乃至外面的同事、社會上的衆人、世間的芸芸衆生,每個人都很可愛。我們心中有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擴大自己的心。如果你要富貴,那就先把你的心擴大開來,使它能包能容,廣包廣容,富貴自然就在其中了。

  六、總結

  最後就以一段經文,做爲本文之結束。祈望人們能深切地了解自心,認識真心,不以自我爲中心——體悟佛所說的緣生諸法的真理,用虛心來容納一切,做到“我爲人人,人人爲我”。諸法既是衆緣和合的,當然就不是唯一、單獨。所以人類與自然可融和,人與人之間能互助。人人如此,就不會生起不善的心理去破壞他人,假若去破壞他人,那就無異破壞自己;汙染大自然,也等於汙染自己的心一樣。好比,和農夫過不去,我就沒有飯吃,和工人吵架,工人一罷工,我就沒有衣穿。俗雲:“人如水,我如魚”,魚離開水,就不能生存,我離開了人,我破壞了大自然,同樣不能生存。世界上的人,如能個個如此想,去實行,則社會安樂、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那真的是“萬家生佛”!

  《大乘止觀法門》卷四: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是故諸行者,應當一切時。

  觀察自身心,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既知如來藏。

  信熏作世法,應解衆生體,

  悉是如來藏,複念真藏心。

  隨熏作世法,若以淨業熏,

  藏必作佛果。(《大正藏》卷四十六,六十六二上)

  注釋:

  ①芥子——梵語Sarsapa,原後芥菜之種子,顔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體積微小,故於經典中屢用以比喻極小之物,如謂“芥子容須彌,毛孔收殺海。”即爲常見於佛典中之譬喻。又以“芥子投針鋒”比喻極難得之事。如北本《涅槃經》卷二:“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

  ②《大正藏》卷二十五,二七六中。

  ③慈航法師講述,《菩提心影》第二篇——人生。

  ④《星雲大師講演集》(二)<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

  第八章 計較與執著——遍計所執與諸法性空

  一、遍計所執性

  在人世間,有很多紛爭的起因就是從計較“你多我少”、執著“你有我無”中引發了不少無謂的煩惱。

  舉世聞名的福特公司,有天爲一位領班在其退休前夕舉行送別會,當這位當了十九年領班的人起來致詞時,大家才發現到,領班的臉和公司經理的臉怎麼那麼像,不禁納悶在心。

  領班首先感謝大家這十幾年來對他的支持、照顧,接著又說:“從懂事到現在,小時候抱怨零用錢太少,計較衣服不夠新款,長大有了工作後,計較薪水太低,假期太少,我的一生就在這樣不斷的計較與抱怨中過了一大半。而我的弟弟,從不跟我爭執,只是埋頭做他自己的計劃,並細心檢查計劃是否周詳,計劃實現後在檢討缺失,怎樣才能更完美,從不把心思放在“得與失”上,更不會和人計較,就這樣他所作的計劃一個又一個地實現,他也從小職員成公司的經理。同在一家公司,由於我的心態和他不同,所以至今仍是一個領班。或許各位已經發現了,那位和我長得很像的經理也在此,他就是我弟弟,我沒什麼禮物給各位,只有把自己親身經曆的心路向大家報告。今後我還有一大段美好的人生,我也要好好地計劃一下如何來過這個不計較、不執著的人生……”全場此時響起一片掌聲……。

  看到別人開著名貴轎車很拉風地在路上行駛,而看看自己只有騎著噗噗作響的摩托車的份兒,心裏覺得不是滋味,不如人。但回頭看一看,還有人騎者腳踏車,或步行,甚至還有人滿頭大汗地推著一輛板車上山坡,看看自己此上雖不足,比下還有綽綽有馀。如果我們對世間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羨慕、不比較,幸福自然會常伴左右。

  星雲大師說:“一個有力量的人,他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對自己的肯定之上。沒有信心的人,才從外在的環境找尋自己的價值;當外境不如意時,起了比較、計較的心,痛苦也隨之而至。幸福的人,不從計較、比較上去貪求別人給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獻人羣!

  在唯識學上,把分別計較,常起執著的心態稱爲遍計所執。

  二、識的叁性、叁無性說

  凡是有爲法皆是因緣所生的假法,無一法能夠常住而實有。而我們從古至今,仍迷於這些因緣所生的假法,執著心外有實法,相信“海可枯,石可爛,此情永不變”的誓言是真的,追求富華富貴以爲擁有它即可享幸福人生。由於對人起實我,對境起實法的妄見,而永沈於生死苦海中,無法出離。慈悲偉大的佛陀,爲了要濟度衆生的虛妄執著,特地講說叁性、叁無性的中道,俾使衆生得以契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叁性,就是叁種自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叁無性,是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

  人對宇宙萬有總相的認識是無止境的,人們只能從總體上去把握屬於被意識到的事物和外部各個方面的完整規律,從中悟出在於現象後面被意識遮蔽著的本質。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唯識學從意識再現的事物入手,觀察其本質與現象之間互爲體用因果的關系,去實證體認真理、認識客觀存在的途經。識的運動和變化就在這個限度內去展開其“萬法以用顯體”的規律和方法。因此,作爲顯現意識的本質及其作用的識的叁性層次,本身必須具備著有自性與無自性的形式。《成唯識論》卷九說:

  即依此前所說叁性,立彼後說叁處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顯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說無性。(《大正藏》卷叁十,四十八上)

  佛學把人的思想惟劃分爲兩上系統:一是可以借助概念的邏輯形式進行有意識的思惟;一是只能通過非概念的思想方式進行的無意識思惟。前謂:“了義”後謂“不了義”。把有意識之了義和無意識之不了義兩個系統的思惟,一起來把握即謂“無性”。此時,人的思想俱備著超意識的自主性、主觀性等的限製而獲得大自在,故說“佛世尊於有及無總說無性”。唯識學認爲,在思惟的領域內,無性是依有性而存在的,離開了意識的各種作用,人就無法進行思惟,也不存在無意識之思惟系統了,故說“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但由於人們僅習慣於在主體(實我)與客體(實法)互相作用下引起的有意識思惟活動,故佛學特開創依有意識而存在無意識的教法,而這只在不可思議的、非言說的思想實踐活動中才能夠實現,故說“密意說,非了義”。此中“相、生、勝義無性”,指的是,依識的遍計所執性而存在的觀念的本質,謂“相無性”;依識的依他起性而存在的思惟規律的本質,謂“生無性”;依識的圓成實性而存在的知識的本質,謂“勝義無性”。唯識學就通過識的叁自性的作用和叁無性的本質,來表達“無我”即“空”的思想,並以此去揭示人的思惟活動的奧秘。言意識作用下之思惟者“說有”,言無意識作用下之思惟者“談空”,空有皆不離識乃唯識理論思惟的一大特色。舍離遍計所執性之妄執、存依他起性之緣生,而證圓成實性之真性,從而悟入“諸法無自性”的理體以契合“中道實相”的妙理,這就是唯識學提出叁性叁無性說的目的所在。

  叁、遍計所執的定義

  遍計的執性,梵語Parikalpita-svabh

  va。唯識叁自性之一。又被譯爲遍計所執相、分別性、妄相自性、妄計自性、虛妄分別相、虛妄分別名字相等。

  《解深密經》卷二<一切法相品>中雲: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

  乃至唯令隨起言說。(《大正藏》卷十六,六九叁上)

  上段經文藏語的意譯如下:“所謂諸法的遍計所執相,由於僅是隨言說而起,若言諸法自性或差別,只不過是安立在名(namam)和假名(Samketa)表示上。換言之,各種現象的生起,是依因緣而生起,暫…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