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與滅,其實,生命體是無限的,不間斷的,不因身體的死亡而間斷。(3)遍叁界義:此異熟果必遍叁界九地,如今生在欲界,來生或可到色界、無色界。前五識則不能遍叁界,如鼻識與舌識色界就沒有了,無色界中五識皆無。故《成唯識論》雲:“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離此,命根衆同分等,恒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實不共故偏說”(《大正藏》卷叁十一,七下)
此異熟識,不論是凡是聖,其所有果報,皆由善惡業的感,沒有哪個可超出此範圍。可是到了佛果,此識成純善無漏,不再成爲有漏業所支配招感的無記異熟果。因此論雲:“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
7、無垢識
《成唯識論》雲:“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
無垢識,或稱爲阿摩羅識或庵摩羅識,是無漏淨分的第八識,真谛叁藏另立第九識爲無垢識。此識與大圓鏡智相應,由於是最清淨的,所以是諸無漏法之所依止。所依止的識是無垢清淨的,能依止的諸法當亦是清淨無垢,所以叫做無垢識。
此無垢識依《成唯識論》上所言只有在最高的如來地才有,菩薩、二乘及凡夫衆生由於仍然執持有漏種子,而且還受前七識現行的“薰習”,所以尚未得無垢的“善淨第八識”。第八識有淨分亦有染分(雜染有漏),吾人之所以會爲無明煩惱所系縛,皆因此第八識常被第七識執之爲我,且愛之不舍。如同守護財寶者,嚴守不失。
第八識有叁相,自相、果相、因相。今將叁相、叁位、叁名之關系死表如下:(略)
阿賴耶識,依心理學說,是一種潛藏意識,或曰無意識。前者說明其功能作用潛伏而不顯現,後者是說無第六意識之活動作用。雖如此,但此識在唯識學上名爲“不可知”,說明其作用微細而不可知,但是它亦有它的功用,含藏善、惡、無記種子,執持色身(由於有第八識的存在我們才得以保持色身不壞、會思考活動);去緣宇宙界的一切現界。
此第八識是我們的生命根源,這生命體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皆不壞,只是轉變性質而已。如《解深密經》卷一雲:
“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隨彼彼有情衆生,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二中)
經文中的“一切種子”即是阿賴耶識的因相,由於此義,阿賴耶即是人的生命本源,經論上言,“根本識”、“究生死蘊”、“有分心”、“愛阿賴耶”等都是就生命體上說的,是屬精神方面。又《攝大乘論》卷上雲:
“復何緣故,此識說明阿賴耶?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爲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大正藏》卷叁十一,一叁叁中)
又在《攝大乘論》中立“所知依”,不是在說明宇宙萬有諸法,若染、若淨、若精神、若物質、若無形、若有形都是要依托此阿賴耶識方能生起。由此我們可說阿賴耶識是人生與宇宙的總合體,精神和物質的總聚體。
四、善與惡的本源
阿賴耶識是存在和認識的根源本體,同時也是形成善或惡的根本。
佛教所謂的惡,一言以蔽之,即以貪(貪婪)、瞋(憤怒)、癡(無智)爲代表的“煩惱”(Kle
a)(音譯:吉隸舍)。這些罪惡的一切心理狀態,都從阿賴耶識之中的煩惱種子所生,這些惡産生完畢之後,新的邪惡種子同時又種植於阿賴耶識之中。換言之,阿賴耶識就像取之不盡,不斷噴出罪惡熱湯的水壺。雖然如此,但是阿賴耶識同時也是使我們從罪惡邁向良善的橋梁。吾人通過阿賴耶識,駝爲媒介體,可以達到舍惡趨善之境。阿賴耶識之中雖藏有惡的種子,但是也存在著善的種子,所謂善的種子就是生長善法的潛在力。這個善的種子經由某種機緣而發芽、結果、最後留下新的種子。像這樣,善的種子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不斷的增長培植,等到阿賴耶識全部都充滿善的種子的時候,生命的存在(精神和肉體)從根源上即完全變成善與美。更一步來看,不僅自己的生命如此,因爲阿賴耶識能生出一切萬法,換言之,宇宙整個存在都達到完美的狀態。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平常看起來很忠厚老實的人,一旦發起脾氣來,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甚至還會開口罵粗話。又前不久有對夫婦上山來禮拜,做太太很虔誠地在佛前祈求道:“請佛菩薩能感化我先生,請他脾氣不好時勿伸手打人……”原來那位先生生平時很體貼,但一發怒,六親不認出手很重,以致家中不甯。懇談了幾次,並告訴他們可以請一幅觀音菩薩畫像回去,之後夫婦倆常常頂禮拜並虔心端詳莊嚴慈悲的菩薩聖容,如今其先生已不再出手打人,家庭又恢複和樂的氣氛。轉惡念爲善念,有時因爲業力的牽引很不容易達到,但可請求佛菩薩加被,自己平常若能多修持佛號,行善多與人結緣,自然幅報增長。語雲:“福至心靈”,凡事多爲人著想,不怕困難,多承擔責任,福德積越多,做人處事也越有心得,越順利,越有人緣,心就開竅了,智慧也隨之增長。這種心理變化的過程即屬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人類最深層的心理意識,雖飄渺幽深,但卻是化平凡的人生爲不平凡之要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雲: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睦,忍則衆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獲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這可說是用永恒的眼光,來看日常倫理的世界,真可謂不離此峯,而達彼峯。由凡入聖,融合平常心與佛心爲一爐,此種心境亦是由第八識所生。
阿賴耶識是我們由惡轉向一個媒介,是動力之根源,從這方面來看,阿賴耶識也被視爲具有倫理性、實踐性等意義,所以稱其爲生命之根源。
五、初能變——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第八阿賴耶識是人類最深層的心理意識,雖飄渺幽深卻是化平凡的人生爲不平凡之要鍵。由凡入聖,融合平常心與佛心爲一如之心境,亦在此識。阿賴耶識又名種子識,貯存了很多善的種子和惡的種子,這些種子現行時卻成爲一種影響人們行爲之根源。行爲過後又成爲經驗的種子再一次地貯存到第八識中,等待適當時機再起作用。
因此《唯識叁十論頌》雲:
初阿賴耶識,異孰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第叁頌
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第四頌
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已說初能變。(《大正藏》卷叁十一,六十中)
這首偈頌是說明阿賴耶識的體相和作用及其能變性。而“實能變”是在說明經由過去所累積的經驗種子使得含藏在人們內心的存在價值,能去改變眼前的世界。
例如幾個人共同欣賞一幅風景圖片,曾經去旅遊過和從未去過的人,感受一定有差別。如果在那個名勝區裏邂逅了現在的如意夫人,那看畫人的感受是甜蜜蜜的。若是在那兒丟了錢或遭遇搶劫,再一次使其憶起不愉快之事,對此風景畫一定不具好感。
又當你喜歡上一個人時,他的缺點在你眼中盡是可愛的,雖生著一張麻臉,在你看來卻是一個美麗的酒渦。所以諺雲:“情人眼裏出西施”這並非是我們用內心去看外界的一切,實在是內心的影子把外界給改變了。曾在高職夜間補校上過課的老師說:“有次新學期開始他一進教室,正要開講課,卻發現一位女學生一直在流淚;事後關詢方知,年紀已叁十幾歲的她因這計貧困一直無力就學,要到工廠上班養家,每天經過學校看到一羣羣穿著校服的幸運兒,內心很羨慕,晚上下了工,就站到夜間部的教室上邊聽了一些課,但又常遭工友來趕,心裏很難堪。如今可以正式地坐在教室裏上課,多年來的憧憬,終於實現,面對著久違的黑板不由得感動得掉下眼淚。試問有幾個是和她有同樣心情坐在教室看著黑板的。記得昔日筆者通過繁複的留學考試,第一次踏入日本大學的校園,那時的心緒亦是百感交集,泫然欲涕。而環繞在周遭的日本學生,同處在一個校園中,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因爲“阿賴耶識”的緣故才有此不同的心境,感受有所差別。“在阿賴耶識”裏,被貯存的東西越多,這個人的世界也就越豐富。所以經驗的累積可形成智慧的大圓鏡智。由於存在第八識中的價值觀會去改變眼前所認識的世界,“初能變”所表示的即是此一層面。
嘗雲:“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是在告訴我們“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的快樂、苦惱都是人自找的。自己和自己過去,若能明白“唯其心淨,則一切國土淨”之理加以實踐之,煩惱就不會生起。如星雲大師在其日記上所言:“人不一定要擁有金錢、感情、只要擁有信心、悲心、大衆、人緣,那才是最寶貴的。”
在忙錄中,何妨暫時萬緣放下,靜下心來欣嘗一下大自然的美,“萬物靜觀皆自得”能擺脫外界的人或事所加諸於自身的束縛,心安理得,閉情適意地優遊於精神生活領域者,何其幸哉!一個過度注意外在的人反而會被外物所影響所支配,因爲他的一舉一動,莫不相應於外在的一切變化。禅詩雲:
我自無心於萬物,
何妨萬物假圍繞。
轉煩惱心爲清淨心是轉識成智的功能,祝福大家有一顆自由自在任運自如的心,這一顆心就是大圓鏡智的心。
注釋:
① 金剛喻定,梵語Vajropama-samadhi。相當於無間道,由此得阿羅漢果或佛果,亦相當於解脫道。參考《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俱舍論》卷二十四,《成唯識論》卷十,《大智度論》卷十七。
② 《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卷叁十一,十五上——下)
③ 大虛大師…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