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釋依昱)▪P12

  ..續本文上一頁全書《法相唯識學》五,叁——五頁。

  ④ 能考注③。

  ⑤ 印順法師著《唯識學探源》二十八——叁十二頁。

  ⑥ 演培法師著《成唯識論講記》二,一一七——八頁。

  ⑦ 橫山纮一著《唯識思想入門》一O六——一O九頁。

  [參考資料]

  一、《一個心理學家的筆記》余慧德博士著。

  二、《唯識史觀及其哲學》法舫法師著。

  叁、《成唯識論講記》演培法師著。

  

  

  第五章 自由安閑的心境——本我、超我、無我 

  一、信心之力

  南北朝時代,南嶽慧思禅師有此箴言: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

  但向已求,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意爲,人活在世間上,經曆過很多磨難,也體驗到不少的愉悅,而這些都不是向外追求所能獲得的;體悟真理的法喜,參透生命奧義的愉悅,完全是一種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是從自性中表現出來的。向外尋求所得來的快樂是短暫虛幻的。唯有發自內心的歡喜才能細嚼慢嚥,馀香猶存。當你散步郊外,眼前一幅綠油油的自然景觀;或清風徐來,搖椅上安祥地坐姿,一杯清香四溢的熱茶……都能帶給人們一個甯谧的世界。生命的本身就是喜悅,只要放慢腳步注意你周遭熙攘攘的人潮,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各種悲觀離合的人生,您會發現您將從煩雜現實生活的桎中解脫出來,不再受製於偏見、欲望和以自我爲中心的狂妄念頭所系縛。由於真正的喜悅是決定於自己的心識作用,所以如果你不貪求、不占有、有執取、不逃避;不貪求則這貧樂道,不執取則好施濟人,那你的心靈將自由自在,你的人生將充滿著喜悅與光明。

  十一個善心所中有個“信心所”,此心所和阿賴耶識極爲相應。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力量。信心會使一個人真正安穩下來,在待人處事上自然處處得當,心裏也開朗無優,因此您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您的運氣,更重要的是信任自己。“信”是一種能源,但必須是正信。僧璨大師在<信心銘>有雲: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又說: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人總是在彼此不信時才産生很多心機,心機雖然虛幻不真實,但卻是一切錯誤與煩惱的來源。

  二、疑心之憾

  有 一個人自從他看到其妻與一個年輕男人合照的相片後一直耿耿於懷,一改以往的溫柔體貼,變得百般挑剔,動辄發怒責罵;其妻受不了此種精神折磨,日漸消瘦,終於病逝。此人亦毫無憐惜之心,正准備半其遺物以一把火燒盡時,無意中看到字迹娟秀的一封信,拆開來讀:“……還記得在女子中學時我們曾經共同演出話劇,你扮朱麗葉,我反串羅密歐,當時同學們都開玩笑地打趣說,真像一對小情人,我們還一起照相留念,那一張相片,不知你還收藏著嗎?不知內情的人還真的以爲我們是對情侶呢?真有趣……。”那位先生看完此信,不禁陣陣心痛如絞、淚流滿面,才知他看到的那張相片上的男生是他太太在女校時的同窗好友,雖滿心懊悔自己的愚行,但物在人已亡,再也喚不回他那善解人意的太太。只有天天睹物思人,留下終身的遺憾與愧疚。不當的懷疑和對人的不信任,將會使你失去最好的工作夥伴,甚至是你至親至愛的人。常言:“疑心生暗鬼”,“鬼”本無蹤無形,實際是由我人心中所造所思,繪聲繪影才有所成。

  人的心識作用會影響情緒,使你有理性地判斷也會有感性的錯覺,如果你時常抱著樂觀的心態去工作,以服務的精神與人相處,你的事業一定會很有發展,很有人緣,生活也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如果你處處擔心人家占你便宜,懷疑別人是爲了謀求利益才和你在一起,爲了爭一口氣而不顧一切地傾家蕩産去做投機生意,你的心將越來越狹隘,每天關心的是股市的漲跌,無形中你的心靈已被那些數字給鎖住了,心越來越不平衡,生活自然也越來越不快樂了。 

  叁、冰山之喻

  一九九O年六月二十二日於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參加“印度學佛教學學會”第四十一屆的學術論文發表會。有名的唯識學者國立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長尾雅人教授在會中有一場講演“阿賴耶識的探究”,提到在人的八種意識構造中,阿賴耶識是構成人們行爲造作的一切意念之基礎;做爲異熟果的阿賴耶識二六時中恒常相續流轉,他和前六識俱起現在行,但前六識在熟睡時不起作用,阿賴耶識仍然持續動作。舉例而言,前六識的感覺粗淺易辨如同水面上的冰山易防;第七識第八識內斂含藏威力,如同水面下的冰山威力極大又不易發現且又蘊藏著所有清淨、染汙的一切種子,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且和現行意識互爲因果,例如柿子的果實,也可成爲柿子的種子。一座大冰山可以帶給一整村的人有可用,也可以撞沈一艘大輪船,就看人們對它作何種的理解與認識。如良遍(一一九四——一二五二年)所著的《法相二卷抄》所雲:“一切諸法,皆不離我心,大海、江河、須彌、鐵圍、不可知見的地方世界、淨土菩提乃至真如妙理,一並在我心所有……。”《華嚴經》亦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快樂的心境與煩惱的,端賴吾人對事物外境的認識與判斷。有一天中午我欲往齋堂,途中碰到總機小姐,眼前一亮,原一她穿了一件白底黑條紋的套裝,非常好看,我不禁贊說很漂亮,她卻睜大眼睛不太相信的神情回答我說:“剛剛有人才說這是從監獄穿出來的製服……。”每一個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愁腸滿肚也是一天,積極樂觀也是一天。老子曾言:

  聖人不積,即以爲人已愈有,即以與人已愈多。

  人若能把自私自利的心態,轉變成博愛,如星雲大師所言:“志在服務衆生,行在十方世界”。行慈悲喜舍四無量民,那麼在精神生活上,即刻會産生一種充實和豐裕感,越是給得多,越是不覺匮乏。

  四、本我與超我

  有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奧地利人)把人的心理構造成叁個層次:

  (1)Ib——原始的我,代表各種本能的心理活動。

  (2)Ego——自知的我,即經過生活經驗陶鑄的我。

  (3)Super Ego——超我,經過宗教、藝術和倫理道德熏習的我。

  原始的我以本能的行動去支配一切行爲活動,不計利害得失和外界反應,如同一個小孩看到火盆裏有燒熟的栗果,他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一旦他的手被灼傷,他才得到痛苦的教訓,來發展自衛的本能。隨年齡增長他從外界環境領受到的刺激和教訓越多,他心理的發展越超成熟,他的本能追求發泄和滿足的活動也逐漸加以修正,以便達到自利和自衛的目的,結果自知的我産生了。

  隨著心理的成熟,他的精神境界也日益擴展,構成精神食糧的宗教、藝術和倫理道德,也逐漸使心理産生淨化作用。因此,人們漸漸地覺悟到以自私自利爲中心的活動,是得不到社會的同情與鼓勵。漸漸的成爲一個熱心公益笃信宗教的人,從小到大我的自我心理活動領域的擴展,産生了道德境界的“超我”。這樣的一個心理過程互相因依,交互爲用,織成一個心理構圖,如所附八識的圖表一樣,前五識爲——原始的我,第六意識爲——自知的我,第七識的淨分依他(清淨的末那)爲超我(參考<從小我到大我的平等性智>)。

  在唯識學上提到“轉識成智”,把意識和經驗化爲生活的智慧和證悟生命究竟的資料,這全部要靠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透過“真我”的智慧把五種感覺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攝受的境界因緣化爲“成所作智”,行立功、立德的菩薩行。把意根的活動轉變爲妙觀察智成爲獨立思考基礎。再把恒審思量的虛妄分別意識淨化成平等性智,最後在衆生平等自性清淨之下而得以成大圓境智,亦即成就一切功德而又不執取一分一毫,建立一發功勳而無絲毫, 我執,如經中所雲:“無所住而行於布施”,能如此,心境自然自同自在,心靈無所羁絆,像杲天麗日普照大地,光光相照,光光無礙,同臻“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真我法身之境。

  第六章 真心與妄心——阿摩羅識

  一、真妄的定義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雲:“凡有心者,定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又禅門典籍《宗鏡錄》上雲:“千經萬論,悉明唯心。”

  這個心是什麼心,是心猿意馬的心,亦或清淨自性的心?一家醫院,正准備做換心手術,因爲他們剛收到兩個人剛死,而心仍然健全的心。一顆是從年輕力壯的體育家而來,他因車禍身亡,但心卻健好。另一顆是從享盡人間富貴榮華,做過大官而又不用操心的人身上而來,年老無疾而終,但心仍完整。一位將面臨換心的病人選擇了做官人的老心,而不選青年體育家的壯心。人有問其理由,他說:“我要換一顆,一生從未用過的心。”讀者諸君,一生從來沒有用過的民,是什麼心? 

  宇宙的現象,即是心的現象;森羅萬象的本體亦是心的本體。“相”從“體”起,“體”寓“相”中。“現象”與“本體”非一亦非異。故雲:

  “真心”是心的本體,

  “妄心”是心的盲動。

  《楞嚴經》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證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真空是我們的“真心”,“虛空”是吾人的“妄心”,眼前所見事事物物,宇宙現象,皆是“妄心”的種種活動。這顆“妄心”藏在那裏?閉起眼睛,找找看,注意身體裏面,發覺內心裏有自言自語,有說有笑,有貪有癡,有想念有生滅,這就是妄想心。經中謂其爲水中月,無一定處;是苦海,是輪回。雖一無是處,但找到妄心才能見真心。

  《法句經》被公認爲佛教最原始的經典之一,全部經文由四百二十叁首詩句(偈)所組成,其在<雙要品>第一偈雲: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轹于轍。

  意謂,諸法受心支配,以心爲主,由心所生。人若心存垢穢而言而行,則罪惡與痛苦將永遠伴隨,猶如車輪輾過的地方,…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