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耀的爭取,沒想到衡刺的結果是天下沒打成,自己卻迷失了。在失意挫折中找不到自我,埋怨別人不肯拉你一把,嘀咕老天爺有偏見……等種種不平的情緒已氾濫到極致時,就會造成災害了。
播下再好的種子,也不見得都能立刻冒出芽苗。要是土質不良,日照不足,生長條件欠佳的話,有時候連芽苗都冒不出來。因此,辛辛苦苦播下的種子,冒芽的時間亦有早有晚,有時也會因條件不足而萎凋。事業的經營,如能顧及消費者的方便,則播下的種子必能萌芽成長。所謂“一要辛苦一分收獲”,更何況,只要開拓、製造有利的條件,芽苗即可及早冒出。
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種,秋天就開得腐爛了;有的花今年下種,卻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有的花更久,種是種了,卻要生長幾年才能開花結果。有的種子發了芽也會因土壤、水分、陽光的不足而枯死,要再重新播種。而此時的“緣”就是再生的起點。而這個再生的緣也可能是得度的因緣。
人世間的因緣,忽然邂逅,忽然離散,總有個理則在,“在經一番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總要事先有因有緣,才會結緣結果的。這就好像石頭希遷禅師初見他的老師青原行思禅師的時候,青原問他是事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門下,拜師之前心裏有些什麼障礙沒有:
“你去曹溪之前,帶了什麼去?”
“本性俱足。”石頭笑道:“我去曹溪求師之前,並不缺少什麼。”
“既已圓滿,何必更去曹溪參學?”
石頭希遷禅師斷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麼知道我什麼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見身心自在!”
這就是說: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面目上求,向無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證悟。時時清涼水,是因緣;處處般若花,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我們要坐車到目的地,就得有司機先生開車,這是行路的因緣;我們在家扭開電視機,就有許多歌舞娛樂節目,這是視聽的因緣……靠了這麼多因緣的巧妙組合,我們才能過著快樂自由自在生活。
對於人我之間的關系,用寺廟裏彌勒菩薩的一首對聯可以表露無遺——
眼前都是有緣,相見相親,
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
何妨大肚包容!
叁、依他起性的定義
依他起性,梵文paratantra-svabh
va,西藏語:gshan-gyi dham-bshim。又作依他起相。緣起自性,是藉種種助緣而生起。例如,樹是因,人將其製成木材的過程是緣,而後才有桌、椅的産生,由於皆是因緣而生、衆緣和合,故名依他而起,非自然生,故生無自性。依唯識思想的解說,凡因緣所生之法總爲不實,故謂之妄;而不生不滅之法爲真如真實,故謂之真;唯識宗爲明了“真妄之究竟”所以立叁性說,就是: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叁、圓成實性。
這叁者的關系如何,下一章會詳述,本文僅以“依他起性”——因緣和合而生之法爲主。
此依他緣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現象之諸法,屬於有爲法,在百法中,除六種無爲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爲此性所攝,由於一切有爲之現象皆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則諸法滅,所以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無實”等說法。
但《顯揚聖教論》卷十六雲:
問此依他起自性,爲是實有?爲是假有?答:應知此性通假實有。問:爲由世俗故有?爲由勝義故有?
答:不知由世俗故說之爲有。
又雲:“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設,決定是有;亦非一切決定是無。故一切種,非有非無。然許一切種,皆可言說:謂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顯揚聖教論》卷六中,提到依他起性有哪些功能。
問:依他起自性,能作幾業?
答:有五種。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爲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所依,叁、能爲衆生執所依,四、能爲法執所依,五、能爲二執習氣鹿重所依。
又在《相宗絡索》書中,對依他起性之義,作如下解:
依他起性,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義展轉,依彼事理揀別真妄而實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轉中證還滅理,比量也由此度理無謬,雖未即親證真如而可因以證。如由八識五遍行流注六識而成此性。(《相宗絡索》,衡陽王夫之撰)
識的依他起性之作用,是通過思惟的規律性活動來實現的,即所謂“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這個“緣”就是規律的意思。唯識學把思惟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以及它們在人的心理上所産生出來的作用,概括爲“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依托衆緣而生起的,衆緣是指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它們作爲識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惟規律,是與客觀規律相一致的,並對人的一切思想實踐活動進行規範。其中,心、心所法依四緣生起,色法依二緣(因緣、增上緣)生起,以及在緣生色、心諸法所假定的不相應行法(指來源於主觀而存在於客觀的事物)等四位九十四法都是依托衆緣而生起。這種衆緣生諸法的理論,從原始經典到大乘佛教的論典皆有提及它,“如幻假有”地表達了法相唯識的基本思想,亦爲依他起性的真實含義。依他起性是阿賴耶識緣起說之分別自性緣起的依據,它把識所面對的一切事物規定爲依因緣和合而有,非是固定的實有自體的功能。這和“緣起性空”的觀點是相契合的。
四、依他起性的特質
(一)如幻假有
《成唯識論》卷八雲:“有義,叁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虛妄熏習,各雖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二所依體,實托緣生,此性非實,名依他起。”
這裏的“叁界”,謂經驗感知的外界事物,名曰“欲界”;觀念再現的客觀對象,名曰“色界”;概念抽象的本質屬性,名曰“無色界”。此叁界系指被人們明確意識到的,包括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所直接意識到或自覺運用的一切知識要素的總和,故說“有義”。這些知識不論是親身感知獲得的,還是通過學習接受的,它們在人的思想實踐活動中常常受到自我意識的調節和限製,並明顯地帶有過去意識的痕迹,故說“由我始來虛妄熏習”。當這些知識進入人的主觀精神活動中的時候,它們便作爲思想藉以進行的最基本要素而存在,包括存在於人腦內成爲思惟的主體意識和存在於人腦外成爲思惟的客體意識,故說“各雖體一,而似二生”。所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就是說,思惟過程本身的規律活動具備兩方面的作用;它一方面依主體意識去分析對象,即取對象的屬性而生起能緣之心,此謂“見分”;另一方面依客體意識去分析主體,即取主體的屬性而生起所緣之境,此謂“相分”。見分的能緣之心和相分的所緣之境皆來自相關的知識體系,它們由人們感知和思考外物的最小訊息和符號單位按一定的邏輯框架或思惟模式排列而成,故說“二所依體,實托緣生,此性非實”。
依他起如何是如幻假有?
《成唯識論》卷八雲:雖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衆緣所引自心心所虛妄變現,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雖說一切有情衆生從無始來的心心所法,已能緣其各自相、見分等,然而因有能障的我、法二執恒時俱行不息的關系,將依他如幻的道理覆障起來,所以不能如實了知衆緣所引的自心心所虛妄變現,以爲它是客觀外在的實有自體,所以不能了達依他如幻。爲了顯示依他起的非實有,現在特以八種譬喻來說明。《攝大乘論講記》說:爲什麼要用幻等八喻來說明依他起自性呢?爲了依起自性的虛妄分別去,生起不同的疑惑,爲了要除他虛妄法中的疑惑,所以說幻等八喻。實際上,不一定要這樣各別的除遣疑惑,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現在先解說這八喻的差別。
(1)猶如幻事:如幻術所變的象馬牛羊,雖不是真實的象馬,但象馬的幻相,能成爲我們的對象。依他起性也是這樣,雖沒有像亂識所見的實有的色等境義,但顯現可得,能成爲能遍計心心所未能遍計所行的境界。
(2)陽焰:如春天的陽光,照耀著飛升的水汽,它雖不是水,但能引起渴鹿的水想。色等依他也這樣,雖不是實色,但他現起的倒相,難使心心所生起。
(3)夢境:如夢中所夢見的種種境界,雖都並無其事,但在夢中卻真會生起布畏或欣喜的心情,疲勞或舒適的生理感覺。依他起也是這樣,雖所現的沒有真實,可是有可愛和不可愛的受用差別現前。
(4)鏡像:如鏡中的影像是沒有實質的,因外境有本質的關系,鏡中自然現起影像來。依他起的愛非愛其實也是這樣,雖沒有愛非愛的實義,但依不淨的善惡業因,自有可愛不可愛的果報現起。
(5)光影:如人在燈光下,作種種手勢,牆壁上就有種種的影像現起。所謂如弄影者,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這光下所現出的光影,自然是不實在的。依他起的種種識也是這樣,雖沒有真實的種種識,但有種種諸識轉起。這與陽焰喻的心心所法不同,前者是說沒有實境,可以有心法的生起,此中是說沒有實心卻可以生起種種差別識。
(6)谷響:如我們在山谷中呼喚什麼就有什麼回響。這回聲,本沒有人在說,但聽起來好像實有其事。依他起的言說也是這樣,雖沒有實在的見聞覺知的言說,但可現起種種言說的語業。
(7)水月:水中沒有實在的月,然因水澄清明淨,能映出相似的月影來。依他起的定中境界,像變水爲地,變地爲水等,也是這樣,雖不是真實的,但由叁摩地的力量,就隨種種的勝解不同,現起似乎真實的定境。
(8)變化:如善於變化的幻師,以樹葉稻草等,變爲象馬車乘,他明知這象馬車乘是假的,但還是要變,因爲變的東西,也還有用處。菩薩的受生也是這樣,明知諸法無實,但變現種種身相,利樂有情。如上所說的…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