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勝者”開示。讀者諸君同是“勝解者”方有緣共遊此最深層的心靈旅程。
叁、第八識的異名
(一)在原始經典中的名稱
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前章已簡介過,今僅略說第八識。關於第八識世尊在經典中說有四名。
(1)根本識 在“大衆部”的經典中,以爲第八識是眼、耳等六識所依止故,猶如樹根是莖幹的根本,故稱第八識爲根本識。
(2)有分識 在“上座部”的經典中,稱第八識爲“有分識”。“有”是“叁有”(叁界之異名),“分”是“因”義。唯此第八識常無間斷且周徧叁界,能爲叁界有情生死之因。
(3)窮生死蘊 在“化地部”經典中,稱第八識爲“窮生死蘊”。因第八識徧於叁界九地,恒常而有,但有生死處,即常徧爲依,直到大乘“金剛喻定”(等覺菩薩所入之禅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猶如金剛,能斷盡最極微細之煩惱而證佛果),煩惱盡時之舍,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故稱第八爲“窮生死蘊”。
(4)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在“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經》中,說第八識有四名:依於貪著叁世總別之境,立“愛阿賴耶”名;依於貪著現在境,立“樂阿賴耶”名;依於貪著過去境,立“欣阿賴耶”名:依於貪著未來境,立“喜阿賴耶”名。
第八識含義頗多,在《成唯識論》中,又舉出七種名稱:(《大正藏》卷叁十一,十叁下)1.心2.阿陀那3.所知依4.種子識5.阿賴耶6.異熟識7.無垢識等異名。
(二)在大乘經典中的名稱
第八識有多種異名,今將其含義和特徵敘述如下。就《成唯識論》卷叁所雲之七種異名作解釋。
1、心
有一個人,年輕時候喜歡真理,並爲這孜孜不倦,崇尚美德,一心一意要成就勇敢、誠實與善良的人格;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的過去,他忘了曾經愛真理崇美德之事,覺得生活很空虛,沒有永恒的感覺。
往昔我們喜歡詩歌、散文、文學書籍,常激動地讀著感動得流淚,我們視人際間的友誼是世間的至情,真摯而美麗;日複一日,曾幾何時,純真的友誼變了質,於我有利者方是朋友,看感人的電影不再有眼淚,鄙視文學的價值意義,只覺得人生當實際……,在我們心中本來有著純黃金,卻在不經意的歲月厮磨中,成了破銅爛鐵。
在一顆潔淨的心中,糞土亦閃耀著黃金的顔色,可是在汙穢者的心中,美好的黃金只有染上銅臭才是珍貴的。在有慈悲愛心者,一顆小草都有澎湃的情懷,莊嚴的生命;可是在鏽鐵者心中,小草只有供踐踏的東西,不值得一顧。
是誰在主宰著我們,使我們這顆心忽而潔淨忽而汙穢。是現實生活的逼使嗎?亦或是存在價值的改變?這都只是表象上的,真天的根源在“心”,由於它不斷地在俗事俗人裏染著、附著、依著,於是,看到的事物不能清清楚楚地反映出來,率真成了惡意的批評,如此的“心”急氣亂卻渾然不覺。然後扪“心”自問,活著活著,是爲了什麼?
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吧!
第八阿賴耶識是人類最深層的心識,有多種異名,以《成唯識論》所雲之七種異名做解釋,1、心,2、阿陀那識,3、所知依,4、一切種子識,5、阿賴耶,6、異熟識,7、無垢識。今先說明“心”之意義。
《成唯識論》雲: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大正藏》卷叁十一,十叁——十五中)
是在說明第八識攝藏了宇宙諸法的種子,這些種子因受環境、經驗——等客觀條件的熏習,其性各有不同。
“心”之一語,通凡夫、二乘、菩薩、佛等一切位。諸經論中,有以心、意、識,通名八識。也有以第八識名心,第七名意,第六名識;而有時心,心所法都統名爲心,或兼色法亦名爲心,如心髒之內團心等。
《般若經》雲:“於一切法,心爲善導。若能知心悉知衆法,種種世法皆由心。”
《圓覺經》雲:“以淨覺心知覺心性。”
慧沼的《最勝王經疏》卷叁:“諸識現行集起,名積集心,唯第八種了集起,名爲積集最勝心”。
《攝大乘論》卷一亦雲:“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熏習”是一種自然受熏,力量很大。例如常在禅堂靜坐者,其身每天沈浸在香岚中,身自然而然周身充滿檀香的氣息。小孩子常隨母親去寺院拜佛或聽一些因果報應的故事,看忠臣節烈報國等戲劇……等,長大成人後自受此影響而不敢隨便造惡,怕遭報應。而長久居住在盜者中的人沒有人教導,不以爲竊取他人財物是不正之事,等到身系牢獄才懊悔萬分,可見環境的熏習予人的行爲影響有多大。目前大家重視“環保”,即表示已認識到環境的優劣將會影響一個人身心的成長。就像一張白紙,本來沒有香氣和顔色,把它放在香爐上一熏,白紙就染上了檀香的氣味和黃顔色。這種熏染的過程,叫熏習;白紙上所含的香氣和所現之顔色即爲“習氣”。人的一生從小到大,隨著各種環境的熏染,積集了各類受熏的種子,以此而構成人的性格。
《華嚴經》<十地品>第六地:“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此所謂的“一心”,瑜伽行派是把經解釋爲阿賴耶識。由心造業而感得叁界的果報,是“由心所造”的唯識。
《解深密經》卷叁:“我所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是在說明凡是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並沒有一種所謂客觀獨立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心識現前的時候,心上必然會起一種境界相。由於錯誤的認識與執著,覺得它是離心存在的外境。實際上,那所認識的境相,只是自心現起的影子。這種唯識思想,是立足在認識論上,從能知所的關系上探討,是考慮所知的真相而發現的,可以稱爲“即心所現”的唯識。
又如無性著《攝大乘論釋》卷一:“心體第叁,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
由此可知“心”即是阿賴耶識的異名。
2、阿陀那識
《成唯識論》雲:“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大正藏》卷叁十一,十叁下)
阿陀那識以何爲定義?梵語(adana)阿陀那,譯雲“持”。
《成唯識論》卷叁又曰:“(一)以能執持諸法種子,(二)及能執受色根依處,(叁)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這其中所謂的叁種含義,欲從粗至細,從淺及深,則須從後解釋起。以上爲印順法師在《唯識學探源》中的說法:
(1)能夠執取結生相續的意思:結生相續是指煩惱、業、生叁法而言,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惑、業、苦,由煩惱造業,由業而結生。結生是表示初受生時結胎以做爲生身的根源。又從這一生到那一生,從本身到死有,再從死有到中有,由中有到後有,應該有一個恒長無間斷的意識於其中執取,使其相繼不斷;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則死了之後便斷滅,便成大過。《首楞嚴經》第二卷,曾雲:波斯匿王曾依止外道而起斷滅的邪見,心中常懷悲優,聽過佛陀開示後,悟到了生死相續的道理,明白從生趣生(五趣四生),舍身受身,變者受滅,而不變者本來就沒有生來滅的道理之後,得大歡喜。所以斷滅見的意思,是人一旦死了之後就永遠消滅了,亦即覺得人生毫無價值,因此,必須要去了解恒行無間,執取結生相續的阿陀那識。也就是說:明白了執取結生相續的道理,便能對治凡夫外道的斷滅邪見。
(2)能執受色根依處之義爲:眼、耳、鼻、舌、身五根,稱爲色根,亦即指淨色根而言,粗色根爲根所依處,總此名爲色根依境,也就是衆生一期生命的報身。此一期生命的報身其統攝之有爲諸法在刹那無常的衆法聚中,而能使一期的生命相續存在。不散不壞,便是因爲有此阿陀那識執受的緣故。執受是指執爲自體,令生覺受之意。而色根依,是指有情身,依處,也通器界,外器世界;這一物與那一物妨礙,這一粒微塵與那一閏微塵相礙,也都是由於有此識執持而喪失的緣故,只是不生覺受罷了。章太炎曾經說礦物、植物有身識——見《齊物論釋》;探究他的論證,實與身識無關,而是由於阿陀那識執持的原故!而章太炎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爲是身識,而身識只是和覺受痛癢等觸覺有關罷了。執持每一個事物的自體而互相阻礙的原因便在這裏了。
(3)能執持諸法種子之義爲:諸法包括一切的有爲法,可分爲二大類:一是有漏有爲,即雜染法——異生法。二是無漏有爲,即清淨法——聖者法。種子又可分爲“業種”——異熟習氣與“法種”——等流習氣二種。各各現行諸法,都是由自類的種子引發的,均等流類,名等流種;業種即是思主所的種子,是思心所心王與善染等心所的活動作用,以自己所起的現行對照自類的種子,亦等流種,但同時卻有特別的功能,能夠增上統攝其它的諸法。譬如一國的統領,就自體而言,就像即是國裏的一個人,而同時又有總領全國之作用,業種便是如此,這是他與別者不同的地方。業種也通有漏、無漏。但種子只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沒有現行的法體可得,如果沒有一個現行法爲之攝藏,便會散失而不複存在也。因爲不存在所以無法起現行,無法起現行便會失去一切的世法與出世間法。而能夠攝藏這種潛在功能的,便是阿陀那識。又生無色界者,因爲沒有色法,又何能執持種子呢?再說,心所法也不能執持種子,是因爲其不自在的原故。前六識也不能執持種子,由於無想、滅定等位無此前六識的原故;第七識雖恒常不間斷,也無法持種,是有覆無記性之故。經由菩薩轉成清淨智位,然後生起諸染法,無此道理。由此可以知道:只有阿陀那識,無覆無記,一類相續而能執持諸法的種子。
如何知道有阿陀那在執持?主要在於有知覺的活人,其所表現的認識作用,就是眼耳等前六識,這前六識的活動作用,在悶絕、熟睡的時候會暫宣告停頓,盡管它們停頓不起作用,但生命還是活潑潑的存在,身體也還是完整地恙的,與生命結束的死…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