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釋依昱)▪P4

  ..續本文上一頁思考而起的一種作用。例如,我們在看書時,眼睛一方面在注視著印在白紙上面的黑色鉛字,一方面又在識別每一個字的意思,然後去加以了解,這種了解就是“五同緣的意識”。我們的耳識(聽覺)也是一樣,車子的噪音和貝多芬的名曲於耳膜的震動都是一樣的,但由於第六意識的區分,聽起來即有不同的感受。

  又我們在聽師父講說佛陀的思想時,若只靠聽覺而不用民,那再怎麼尊貴的教法,也難吸收,所以才有聞善言不著意,馬耳東風這種說法。只用視覺或聽覺而不去思索經文的意思就是把一百卷的大藏經都看完又有何意義。縱使擁有超級的優越視力,對外界的認識,精密資訊的吸取若無心眼的分析、思考,又能認清真相多少。五同緣意識又稱爲“明了意識”,意爲從表面的感覺再更深入去明了去了解的一個意識。

  2、與五種感覺不同緣的意識

  這個意識雖有由“前五識”做開端,但是卻又在想著別的事情,所想之事也並非和前五識完全毫無關系,這就稱爲“五不同緣的意識”。例如,我們聽經聞法,去思索了解那一字一句的意思,這是“五同緣的意識作用”;接著再從了解經意佛法爲出發點進一步地回想起自己以往的種種造業而反處、忏悔,這就是“不同緣的意識作用”。躺在草地上,仰望藍天而回想起遙遠的故鄉也有著一片蔚藍的天空。亦即和自己眼前所看到聽到的並非全然無關系但浮現在腦海中的卻是另一個畫面,由斯情斯景而起別種聯想的心理作用即是“不同緣的意識作用”。因此不同緣意識作用之前,是先有“五同緣的意識”去認清對象之後,才有不同緣的意識活動。

  俗雲:“葉落知秋”,看到幾片落葉就聯想到“秋”這種大自然的推移,從小不景到大世界,所以才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個境界,這不就是不同緣意識的作用嗎?!

  聽慈鳥夜啼,由羔羊跪著吸乳,會聯想到父母養育我們的辛苦,要孝順以報親恩這也是屬“不同緣意識”。佛教的修行法中提到“觀心”、“觀法”,由“觀”而産生作用的意識,若將其歸屬在“不同緣的意識”,用眼睛探察事物的最深層,而能觀取到“無常”、“無我”,那這個“不同緣意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識層面。

  但也有一種情形,心中所想的和眼前所見的完全是兩回事。讀書時心不在焉就是最好的實例,腦子想的和書本上寫的是風馬牛不相幹之事,這該是屬於哪一識呢?人的思緒千變萬化,宇宙間的現象亦是幻滅地常,那一種情況歸到哪一類,若要精確地分門別類劃分清楚是很難,用佛法一分析人的心理作用,目的是希望吾人認清心的各種狀態,知道如何去對治。因爲若只在文字、分類、組織方面用功夫,那就失去學佛的零點正意義,分析意識是只幫助我們能體會到心識作用的巧妙、細致、變化無常等功用。

  (二)不俱意識(與前五識完全不相幹的獨頭意識)

  1、五後意識

  指的是離開五種感官之後,任意、率性的去發展的一個意識形態。在日本時,有一次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唐招提寺法寶展”其中有一貼“鑒真大師”的畫像,當時有一處要拜下去的沖動,因爲在我心目中他那麼的偉大崇高,思緒一下子飄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時的鑒真大師已屆高齡,仍不畏艱辛,曆經十二年歲月在海上五次遇難,第六次才成功地踏上日本的土地,在奈良東大寺,傅授叁壇大戒, 第一位把戒律傅到東瀛的中國比丘,當時連天皇在內有六百多位戒了受戒,而那個時候的鑒真大師不僅是垂垂老矣,且眼睛又失明,但爲了傅授大乘佛法和接引日本的僧衆,不顧自身的孱弱,創建唐招提寺成爲開創日本律宗之始祖。自中國攜去各種的經典、文物、藝術、雕刻等豐富了日本的文化,被日本舉爲“文化之父”。和鑒真大師爲法忘軀,不辭辛勞的精神比起來,不禁對自己的不夠精進而深感漸愧。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從瞻仰眼前的一貼肖像,即思惟到遙遠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人事,這個即是“五後意識的作用”。

  2、定中意識

  這個識是與“定”(緣專一境、心專注不散)相《法華經》是無量義處叁昧、《華嚴經》是海印叁昧、《般若經》是百八叁昧。綜觀佛的教說,若無此“禅定”,也就難臻大圓滿覺之境地。在修行禅定方面有四禅八定、四無量心、八解脫、禅定波羅蜜等專門的修行法門。本文所說的“定”是每個人不下都能擁有的一種平靜的心境,一種精神的專注集中所産生的定境,這種定境並非一定要在禅堂盤坐終日才可得,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地皆可修行。不焦燥、不煩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於內心不會産生興奮,也不會受到很大刺激,只是自由的在你的腦海中出現,又自在的消失,不會停留在腦海中,也不會受到任何千攝影響,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心境就叫做“定中意識”。又有一種坐禅時會發生的幻像之境,這是經由各處妄想所産生的一種異常的心理狀態。在《首楞嚴經》中提到五十個禅定中所生的魔境,坐禅時,眼前突然變得一片黑暗,好像被什麼拉入深谷一般的心情,但有時候,又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能看到千尊的佛環繞在自己的周圍,這即是經中所言的幻像魔境,並非吾人所追求的定境。由定中意識所生之定境並不單限於坐禅時,在我們念經拜佛,或抄寫經典時,集中精神意識,處在非常清淨、輕安自在的狀態上也會産生這種定中意識。

  記得幾年前家母曾經告訴我,誦經最能使她心靜。有一次正在誦《普門品》時,有人就在她面前架起來,甚至大打出手,掀翻桌椅,杯盤落地,她竟然充耳不聞,絲毫不受影響,依舊心平氣和地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一刻的心境亦可說是“定中意識”。

  3、獨散意識

  這是個單獨作用的意識,與前五識毫無關連。在開會的人常會碰到這樣情形,正當自己神遊在虛時,突然被間到:“您的意思如何?”這下子可好,連現在討論的主題是什麼也不知,搜索枯腸也無半句話只有跟著打哈哈!這種散漫的意識屬於獨散意識的範圍。其他尚包括有:想像力、構思力、創造力、內心的省察、觀念性思考、思想、描繪理想的形象,發在願等作用皆是。被世間的假相或被幻想所迷,使你陷入誇大狂妄的境界也是屬於“獨散意識”;而胸懷大志,很順利地過完這個人生,或是不被現實所拘束、不理會天賦被埋沒,活得怡然自得這也是“獨散的意識”。

  

  積極向前進的精神,獨立自主的人生觀,爲世人謀福利的胸懷,緬懷過去、憧憬未來等的心識活動;遠離“感覺”、“感官”作用的拘束,而能自由創造,自由活動的這個意識叫“獨散的意識”。但若過於重視此識,則被創造了來的東西會脫離現實而沒有實在感。因爲人類應具備的一些基本的存在觀念和經驗是不可或缺,思想和經驗缺了一項即無法圓滿事情,學佛者更應遵循古德先賢所遣留之典範,所以若一味沈浸於自我的領域中,滿足於自己所建的觀念體系中,這種獨散的意識就會形成一種狂人思想,當謹慎誡之!

  4、夢中意識

  做夢的現象是屬於第六意識的領域。按字面解釋這是在夢中的一種意識活動,和外界的接觸全然無關。以現代的心理觀點而言,“夢”是一種深層的意識,在知、情、意這種一般的意識活動中,所顯示出更深層的內心作用。爲什麼做夢屬於第六意識,因爲在夢裏頭也有故事,也許還和人交談,有這種作用時即屬於“第六意識”。《金剛經》有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又有人說“人生如夢”,都是在表示“夢”是不真實,是認識對象的幻影,飄飄忽忽地難以把握,其存在與否無須在意。

  “第六意識”另外又叫“五位停心”,是指沒有意識作用的五種狀態。五位是“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極滅眠”。在這當中有一項熟睡的“極睡眠”,也就是說在熟睡的狀態下“第六意識”不可能會有作用,夢只有在淺眠時才會發生。這“五位停心”是意識不産生作用的五種態度——但是“第六意識”因爲包括了知性、感情、意志和想像力、創造力、潛在能力等的作用,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占了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六意識所創的奇迹是什麼?它可以改變人的觀念,化悲爲喜,以失爲得。譬如一個人丟了他的錢包,非常的懊惱、難過,一整天茶飯不思都在想著那一包本來是屬於自己所擁有的錢財。直到有位法師分析了以下的話給他聽之後,他的心馬上才開朗起來,不再愁眉苦臉了。

  師雲:“這包錢假設還沒有遺失,你可能會直接拿回家,拿回家存在金庫裏也不見得保險,也可能會想,人生難得幾回醉,何不痛快地喝上幾杯再說,酒興一來順路就到了賭場,十賭九輸,如此一來不僅身上的錢都輸光,還因意志不清醒而寫下了很多借據,以後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假設沒去喝酒,半路上出現了強盜,錢被搶走,身上還挨了一刀,和丟掉錢比起來,你還選擇那一條路呢!甯可丟了錢也不願挨一刀或欠下滿身的債吧!如此一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需要此事耿耿於懷嗎?若想法不改變,煩惱病來不就更得不償失了嗎!看你惱了一天,妻子、小孩都遠離你,不敢跟你講話,你自己也沒心情做生意,這些損失,豈只是你所丟的那麼一點點錢所能彌補的。錢財是五家共有,有福有德者居之,千金散去還複來,唯有快樂的心境,溫馨的家庭是金錢買不到的。再頹喪下去,值得嗎?”

  這一席話改變了那人的觀念,馬上在其意識田中如此思惟:我怎麼這麼傻!錢再賺就有,我煩惱什麼,就當做善事一件和人結緣不也很好嗎?果真如師所言,發生了那些不幸之事,要錢何用,豈不此丟掉錢更慘!想開了,好加在!胸中的陰霾、郁悶一掃而空,觀念想法一改變,整個人如同再生般地有了光彩和笑容。這就是第六意識所創的奇迹啊!

  注釋:

  ①“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他別六塵,名爲…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