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釋依昱)▪P3

  ..續本文上一頁測高深變化無常,同樣的事物、因時地的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落雞的皇帝要鄉間饑腸時吃到的地瓜湯驚爲是珍品美味,一回到宮中再品嘗竟難以下嚥。因心識是善變而難以捉摸所以若能如實掌握自心進而去了解他人的心,知已知彼就無事不成了。宋朝的方會禅師有一首偈雲: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優

  且讓我們細細咀嚼,品嘗心轉境幽,人生之樂趣吧!

  

  第二章 創造奇迹的意識——第六意識的潛能

  一·第六意識的潛在能力

  常言,第六意識或潛在意識,下意識等,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心識呢?夢中的意識又是第幾識呢?它除了最會出主意之外還具有哪些能耐作用呢?在本文中將會有一番交待。一般人提到“心”或者是“精神”時,最先聯想起的就是——第六意識,因其能變性最強,因爲能變所以才能創奇迹,才會發揮潛在能力。

  我們爬山,在接近峰頂時總會感到自己已經筋疲力盡了再也無法向前舉步,但擡頭一望,前面的同伴在你招手告訴你目的地就要到了,其實還有好幾小時的路程,但一聽到“就要到了”,仿佛注入一道清泉,好!拼一下馬上就可休息了,這一思惟給了內在潛能一道訊息又能打起精神繼續走,會瑜伽術的人將人催眠之後,使人身體騰空平放,靠的是集中注意力所産生的心力,也是意識的力量所創造的奇迹。

  禅宗的《碧岩錄》中有句話:“熱時……熱殺,寒時……寒殺”,意思在說明熱時更往熱處去,寒時更加挺身勇往寒地。寒、熱是我們前五識中“身識”接“觸”到環境時的感覺,這時,第六意識起了二個念頭來影響人的行動。第一個念頭是找一處涼快的地方乘涼去,第二個念頭是既是熱就讓它熱得夠勁一點,於是就在陽光底下做起健身運動、或登山、或打球……等,雖汗漢夾背,精神卻很舒爽。在冷氣間裏雖可得到暫時的涼快,一旦上學出屋外,迎面而來的熱風讓肌膚覺得很不舒服,反而覺得更熱。和此相比,熱時,走到戶外、沐浴在陽光下,肌膚雖曬黑了,但汗自毛細孔中盡情地流,把體內的郁氣、悶氣、毒氣也隨著汗水一股腦兒地宣泄出來,人更顯得有活力,精神百倍。此時肌膚承受熱的感覺,和剛從冷氣間出來,迎面而來的熱潮,其感受是截然不同,而造成這一百八十度轉變的,就是第六意識的能變性。

  “熱時……熱殺,寒時……寒殺”並非在教我們如何避暑,其所揭示的是一種處世的心態,凡事要直下承擔,不逃避責任,只有面對諸種困境難關時,才會因經驗而生出智慧,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常言:“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危急時,絕處逢生”,這些都是第六意識所創的奇迹。

  二·分別善惡之識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作用,這前五識各緣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境界,此五識僅由單純的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境,而不具有分別、認識的作用到了第六意識才具有認識,分別現象界所有事物的作用,所以又稱爲分別意識。

  第六意識即一般人所謂的思想、見解或潛在意識等,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占一非常重要之位置。西洋哲學中視此識爲“能把握客觀對象之心機能”,廣義言之,即吾人所有經驗從原始的感覺到高度的思考均包括在內。意即此意識亦包含前五識的作用在內。例如,我們去寺院聽經聞法,耳聞說法之聲是耳識的作用,眼睛看到莊嚴的佛像是眼識的作用,但從聞法中去了解佛教的教理,知道善惡皆有所報而心生警惕,這必須靠第六意識才有此感;瞻仰膜拜慈祥的菩薩聖容會油然而生恭敬心,在佛前忏悔發願會感動得涕淚縱橫,這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又看一張風景圖片,雖有平面,但映現在腦海的卻是一幅有遠近,深淺距離的山水、人物、景色等的立體畫面,這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

  在我們八識田中,以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最爲強而有力,任何事物,只要經過第六意識的分辨,其好壞美醜,是非曲直立見分曉。在這世間上,個人的榮辱得失,家庭事業的興衰分合,甚至社會風氣的振靡等,無不系之於第六意識的一念之轉變。故《維摩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春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在故宮博物院的李霖燦先生曾在雲南麗江調查民俗。有一天,有戶人家辦喪事,李先生看到一位手挾貝葉經卷的老者來喪家念經,突然領悟到生死真義。那位老者念的經文是:“在無量河上流,有叁個富女人,她們有金銀滿櫃、騾馬成羣。有一天,她們發現自己鬓毛雪白,才知道自己將有老死。她們聽說有個大都市叫麗江,什麼都有得買,就結伴來麗江買“壽”買“歲”,街頭繞了繞,只有賣金賣銀,沒有賣“壽”賣“歲”的;她們聽說有個更大的都市叫大理,什麼都有得買,結果那兒有賣吃賣喝的,沒有人賣“壽”賣“歲”;她們又聽說有個最大的都市叫昆明,凡人間要有的,無有具備,結果那兒有賣绫羅綢緞,沒有賣“壽”賣“歲”;叁個富婆大哭著回家;走到昆明碧雞關,累了歇口氣,喝口碗茶,回頭對著昆明城一望:只見滇池的大柳樹,來時綠茵茵,現在已是黃葉爛爛,叁個富有婆突然領悟,樹木都會衰老,人何能例外?於是心頭悲哀一齊丟下,笑著轉回家!”

  喪家聽了,哭泣聲漸漸停頓下來,李先生心頭也感到了陣平和,想自己與衆生本立足於平等之處,所謂生死大事,只不過是自然界的運轉,實在不必艱深探索,淺近之處竟是如此易解。李先生所體會的,也是從自我的偏執,走向通達的生命觀,對於別人的榮華富貴相較谥自己的蹙運難堪,也就淡然了。對人生的這一層體會也了解其實也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所以我們對如此重要的第六意識,不但要好好地認識它,而且更重要妥善地控製它、引導它,切勿使其朝不正當的方向任意發展,若是不隨時加以約束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筝很難再追回來,所以那些因一念之差而犯罪者,只有在獄中細細咀嚼那“再回頭已百年身”的滋味。

  叁·意識的定義——轉凡夫識爲妙觀察智

  “意識”,梵文原名:mana-vij

  ma、西藏語譯爲yid-kyi rnam-par-ses-pa.八識或九識中的第六識。依意而有識,即以意根所依,以法境爲所緣而正確地了別認識各種現象的真相。且其作用能統攝多種經驗之內容。

  此包含有自性、計度、隨念等叁種分別;有善、惡、無記等叁性,通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漏、無漏;緣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的有爲法、無爲法,而取一切境界的總相。因此《俱舍論記》卷叁雲:“五識緣自境名各別境識、意識遍緣一切名爲一切境識。”

  德國有位哲學家——畢加落(一八八八——一九六五)在其《人類和顔孔》的這本書的開頭有這麼一段文:“有一天大文豪蘇格拉底的住處,來了一位很會看相的人名叫鍾畢路斯,他擅長以看人的相貌而斷其性格,很准確。他看到蘇格拉底的臉相,就說那是一張具足各種惡德的臉,在旁邊的一些蘇格拉底的弟子忍不住地哈哈大笑起來,因爲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的老師是聖哲怎麼會具有惡德。只有蘇格拉底默而不言,因爲他自己深知他是背負著各種惡德而來出生……”。

  被衆人視爲聖者的人自知其本具有種種惡的萬分,在其內心深處雖含有惡德,但一方面所流露出來的卻是被稱爲聖哲之人所擁有的高貴氣質。這種把惡的本性轉換成高貴、善良的氣質的關鍵所在就是第六意識,也可以說是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的作用。

  意識的作用不只是純粹知道的精神狀態,他還包括判斷事情的知性,做白日夢的幻想力、發明家必備的想像力以及感情、意志等各種機能。且可加以分類。

  四·意識的種類

  第六意識大分有二種(一)五俱意識(二)獨頭意識;(二)獨頭意識再細分有四種、即1、五後意識、2、定中意識、3、獨散意識、4、夢中意識。今分述如下:

  (一)五俱意識、就是和五種感官作用(眼識、耳識、鼻識、舌頭、身識)等一起勞動而産生的感覺。所謂的感覺,若光恁外界的刺激那是無法成立其對外界的認識,受到外來的刺激時,須經意識加以統合、研判之後方才得知“那是什麼”如此才構成認識外界的條件。例如身體的觸覺感受到天氣很熱,五識的作用僅止於此,而促使我們盡快找一涼快之處——冷氣間去消暑、或到避暑勝地去度假的是第六意識,也就是五識和感覺共同作用的五俱意識。此“五俱意識”尚可分成“五同緣的意識”和“不同緣的意識”。 

  五·五俱識與獨頭意識

  吾人的第六意識,因其能變性最強,因爲能變所以才能創造奇迹,才會發揮潛在能力。這個心識包含的範圍很廣,例如我們判斷事情的知性、空想或是想你力感情,意志等皆屬意識。第六意識大分有二種:(一)一俱意識、(二)獨頭意識(五不俱意識);細分有四種即1、五後意識2、定中意識3、獨散意識4、夢中意識。這些個心理作用,也是要靠五種感覺作用來支持。譬如以舌頭所感受到味覺而言,同樣是一盤青菜擺在面前,因時地不同就會産生不同的感受。菠菜在臺灣很普通,也便宜,所以吃起來不覺得怎麼樣,但日本的菠菜是屬昂貴的蔬菜,所以筆者在日本時很少購買,偶而看到飯桌上有一盤炒得油光翠綠的菠菜,就覺得今天這一頓飯特別好吃。這是心理上的作用左右了菜的味道。我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嘗試的時候,不會覺得很好吃,如果是聽到這道菜來源不易或是價錢很高的話,我們就會認爲特別的好吃,相信這種經驗大家都有過。這種感覺就是五俱意識中的“舌具體意識”——意識與舌識同起。由於第六意識的能變性強,所以它不只是影響我們的感官作用,也會左右我們的感情、意志,改變我們的人生觀,若能如實地將此意識認清、把握;我們將會活得更加積極、樂觀。今將意識的種類分述如下:

  (一)五俱意識

  1、與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同緣的意識

  由前五識的感覺再加上第六意識的判斷、…

《談心說識(釋依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