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佛經中名色的真義

  談佛經中名色的真義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摘要

  

在佛經的十二因緣中有提到「名色」一詞,佛經在他處偶而也會看到名色二字,但名色的意義並沒有說得很清楚,一般都認爲名色就是五陰,因此就是與人無差別。也有人說名色是人的受精卵(稱羯羅藍),但若真如此,釋尊何必用「名色」二字,人、五陰及受精卵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名詞,用名色不就有多余造作之感,釋尊不會如此!只是一般人不明而如此。

  

筆者在本文中將詳細說明「名色」二字的真義,包括其內容、相狀、在修行上的意義及其與神通的關系等。此中很多知見爲本人認知者,若有不對,請有緣讀者多予指教。

  

二、佛經中對名色的記載及名色的真義

  

佛經中提到名色之處比較重要的是《長阿含經》卷十《大緣方便經》的這段文字:「……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甯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若無名色,甯有識不?」答曰:「無也。」「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這一段開示已清楚說出「名色」的本質,由于無始無明無因而生,空如來藏「妄現」阿賴耶識及衍生其他七個識,此八個識皆有其功用,例如:眼識可看、耳識可聞等,但對塵境若只有各種認知作用而沒有「記憶」,則一切只有「當下即逝」,那就沒有「因果」、「輪回」等現象,此即經中所說:「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甯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之義。

  

衆生因爲無明執諸法實有,也執「記憶不忘」,故有阿賴耶識的「種子記憶」(此來自無始及業相、轉相等無明),也有「名色」對名相符號的記憶(此來自心的枝末無明),這二者都是衆生在六道輪回中記錄身、口、意叁業的「記憶體」。神識與名色是如一體之兩面,皆由無明而妄生,不是誰先誰後,故經中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我們的神識會取用無始以來記憶在「名色」中的名相符號(含心境),以顯現我們的正報與依報,我們的身體形相、功用以及我們對塵境的認知,這一切都與「名色」有關,詳細下文再說。

  

叁、名色的相狀

  

衆生因爲二重妄想執著(見《楞嚴經》與《圓覺經》)而産生兩種身,即八識身與五蘊身,前者來自對叁界的執著,後者再加上對六道中某一道的特別執著,八識身的「身」即是名色,其「心」是八個識在叁界的功用。五蘊身的「身」是衆生在該道的精神身(即勝義根之總合)與肉身及氣身等,其「心」爲八個識在該道的功用。八識身很少出現,中陰身可算是八識身的一種,中陰身的「心」依「名色」,故可了知六道諸境界,只是它有業障染著,故能力不大。中陰身的「記憶體」可以下圖來說明:

  

  

名色的相狀就如同「紡垂絲」,每一條代表六道之一,其上很多亮點爲其之記憶。名色中記憶衆生在叁界中各種見聞覺知、各種妄想、各種造業所成之名相符號,也記憶其心境(如喜、愛等)。此中也記憶在叁界六道中五蘊身(即色身)的相狀、也記憶五蘊身上面的名相符號。當衆生轉世之時,名色的運作非常重要,關系到「識能系統」的轉變及五蘊身的改變。

  

在此我們以「狗轉世爲人」來說明其詳情。當狗往生時,神識昏迷之後再醒時,即會現死亡淨光,此時爲清淨的八識身,但由于前世習氣影響,此時中陰身呈現狗形,但其神識依「名色」,前世的五蘊身已消失。接著「六道光明」顯現,神識會依業力進入「紅光」之中(因此狗投生爲人),此時神識會由名色的「畜生道絲」轉爲「人道絲」(如上圖),此即「識能系統」轉變之義。

  

神識此後將依「人道絲」中的記憶行事。首先,神識進入有緣的受精卵中,並依名色記憶做出精神身的胚胎(此爲清淨四大所成),也依受精卵細胞的基因記憶做出肉體胚胎,二者在空間上如泥和水不可分。接著,神識依名色記憶控製胚胎,使肉體胚胎與精神身胚胎逐漸成長而成爲人的精神身(即清淨四大所成的勝義根)與肉身。

  

此二者亦如泥和水不可分,此即一般人所稱的「人」(實際上尚包括氣身)。至于五蘊身中名相記憶的數量與名色中記憶的數量,二者相比,前者只是很少部分,例如,女性的月經過程、生兒育女的過程皆不記在五蘊身中,而只記在人界名色中。五蘊中名相的多少與個人的福慧及業障有關,一般人難以得知。

  

四、識緣名色的識是指哪一識?

  

識是指八識身的功用,就是指神識,其含有八個識的所有功用,即眼見、耳聞、……等。但《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六有如下文字:「彼雲何名爲識?所謂六識身是也。雲何爲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爲識。」由這段文字來看,這個「識」好像只包含前六個識而不含末那與阿賴耶識,但前文中「名色」所記憶的是「名相符號」,這都是八個識共同運作的結果(稱爲意識心),故名色由八個識所形成 , 故此「識」應是指「所有八個識」。

  

釋尊在《增一阿含經》之說,筆者認爲形成名相符號的八個識中,第七識與第八識屬比較間接性的因素,有時甚至不被取用,故說此「識」爲前六個識也算正確。另外,在運作時,神識取「名色」中的記憶做參考資料的只有前六個識,故說此「識」爲前六個識也是對的。故本人認爲說此「識」爲前六個識或所有八個識都可以。

  

五、名色在佛經中的記載及其解釋

  

(一)《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六:「雲何名爲名?所謂名者,痛(亦名受)、想、念(亦名行)、更樂(亦名觸)、思惟,是爲名。彼雲何爲色?所謂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

  

此中所說「名」就是受、想、行、識四無色陰,即衆生的耳、鼻、舌、身、意諸根對境所成的各種名相,此中的四大身即清淨四大所成的精神身(包含各勝義根的總合),四大身所造色是指神識在六道中由眼見所成的名相符號,由此形成眼的諸色相。因此,在此所指名色即五蘊身之義(即人的精神身及其中的名相符號)。

  

由前文我們知道「神識」依人界名色的記憶製作精神身與肉體的胚胎,此胚胎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轉爲人的各種器官的肉身與精神身。因此,在人而言,名色即是五蘊身。但此說只是「相似說」,其實五蘊身不等同名色,我們只能說此二者是「非一非異」,由于五蘊身是名色所做,故「非異」,但名色含衆生在六道的各種名相,而五蘊身只含部分在人界的名相而已,故「非一」。

  

再者,若名色即是五蘊,則釋尊不用再造此名詞(即名色),由此也可知,此二者是「非一」,且就人界名色與人界五蘊的記憶而言,二者所記憶之名相大有不同,故二者「非一」。總之,此經文只是說明名色與五蘊二者非一非異。在人界而言,勉強可說人的五蘊即名色。此五蘊若把肉身、氣身也包括在內則更佳,因爲神識也依名色記憶製作氣身,五蘊身依基因記憶製作肉身,間接也與名色有關。

  

(二)《長阿含經》卷十《大緣方便經》:「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此文中的母胎即受精卵,此中只含一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的結合體,而胚胎指基因分裂後所形成多個細胞的結合體。

  

由前文(一)中得知,在人界而言,我們勉強可以說人的五蘊身即名色,二者非一非異。若神識不入母胎,就不會製造出人的肉身與精神身,也就是不會形成人的五蘊身,故無名色。若神識入胎不出,也不會依名色記憶製造人的五蘊身,故亦無名色。

  

此經文又說:「若識出胎,嬰兒敗壞,名色得增長否?」答曰:「無也。」

  

這是說神識依名色中的記憶製造精神身胚胎及由基因記錄製造肉體胚胎,二者如泥和水不可分,精神胚胎成長,肉體胚胎亦成長,若神識出胎,精神胚胎即消失,肉體胚胎亦不再成長,由于精神胚胎與肉體胚胎二者和合即是名色,故識出胎即無名色。

  

(叁)由丁福寶所著的《佛學辭典》,其中對名色的記載爲:「五蘊的總名,色蘊爲色,受想行識四蘊爲名。」又說:「四蘊,心識之法,無形體可見,故以名稱之。色蘊爲極微所成,有質礙的物體,故稱爲色。」又說:「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漸漸生長,五蘊完具,故稱名色。」

  

這些文字的意義,與(一)、(二)大致相同,只是十二因緣這些文字很容易使人以爲「名色」即「肉體胚胎」。實際上,肉體胚胎是依基因的記憶發展所成,與精神界的名色記憶的內容不同。

  

(四)《長阿含經》卷十《大緣方便經》有如下文字:「若使一切衆生無有名色者,甯有心觸不?」答曰:「無也。」「若使一切衆生無形色相貌者,甯有身觸不?」答曰:「無…

《談佛經中名色的真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