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经中名色的真义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摘要
在佛经的十二因缘中有提到「名色」一词,佛经在他处偶而也会看到名色二字,但名色的意义并没有说得很清楚,一般都认为名色就是五阴,因此就是与人无差别。也有人说名色是人的受精卵(称羯罗蓝),但若真如此,释尊何必用「名色」二字,人、五阴及受精卵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名词,用名色不就有多余造作之感,释尊不会如此!只是一般人不明而如此。
笔者在本文中将详细说明「名色」二字的真义,包括其内容、相状、在修行上的意义及其与神通的关系等。此中很多知见为本人认知者,若有不对,请有缘读者多予指教。
二、佛经中对名色的记载及名色的真义
佛经中提到名色之处比较重要的是《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的这段文字:「……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这一段开示已清楚说出「名色」的本质,由于无始无明无因而生,空如来藏「妄现」阿赖耶识及衍生其他七个识,此八个识皆有其功用,例如:眼识可看、耳识可闻等,但对尘境若只有各种认知作用而没有「记忆」,则一切只有「当下即逝」,那就没有「因果」、「轮回」等现象,此即经中所说:「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之义。
众生因为无明执诸法实有,也执「记忆不忘」,故有阿赖耶识的「种子记忆」(此来自无始及业相、转相等无明),也有「名色」对名相符号的记忆(此来自心的枝末无明),这二者都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记录身、口、意三业的「记忆体」。神识与名色是如一体之两面,皆由无明而妄生,不是谁先谁后,故经中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我们的神识会取用无始以来记忆在「名色」中的名相符号(含心境),以显现我们的正报与依报,我们的身体形相、功用以及我们对尘境的认知,这一切都与「名色」有关,详细下文再说。
三、名色的相状
众生因为二重妄想执着(见《楞严经》与《圆觉经》)而产生两种身,即八识身与五蕴身,前者来自对三界的执着,后者再加上对六道中某一道的特别执着,八识身的「身」即是名色,其「心」是八个识在三界的功用。五蕴身的「身」是众生在该道的精神身(即胜义根之总合)与肉身及气身等,其「心」为八个识在该道的功用。八识身很少出现,中阴身可算是八识身的一种,中阴身的「心」依「名色」,故可了知六道诸境界,只是它有业障染着,故能力不大。中阴身的「记忆体」可以下图来说明:
名色的相状就如同「纺垂丝」,每一条代表六道之一,其上很多亮点为其之记忆。名色中记忆众生在三界中各种见闻觉知、各种妄想、各种造业所成之名相符号,也记忆其心境(如喜、爱等)。此中也记忆在三界六道中五蕴身(即色身)的相状、也记忆五蕴身上面的名相符号。当众生转世之时,名色的运作非常重要,关系到「识能系统」的转变及五蕴身的改变。
在此我们以「狗转世为人」来说明其详情。当狗往生时,神识昏迷之后再醒时,即会现死亡净光,此时为清净的八识身,但由于前世习气影响,此时中阴身呈现狗形,但其神识依「名色」,前世的五蕴身已消失。接着「六道光明」显现,神识会依业力进入「红光」之中(因此狗投生为人),此时神识会由名色的「畜生道丝」转为「人道丝」(如上图),此即「识能系统」转变之义。
神识此后将依「人道丝」中的记忆行事。首先,神识进入有缘的受精卵中,并依名色记忆做出精神身的胚胎(此为清净四大所成),也依受精卵细胞的基因记忆做出肉体胚胎,二者在空间上如泥和水不可分。接着,神识依名色记忆控制胚胎,使肉体胚胎与精神身胚胎逐渐成长而成为人的精神身(即清净四大所成的胜义根)与肉身。
此二者亦如泥和水不可分,此即一般人所称的「人」(实际上尚包括气身)。至于五蕴身中名相记忆的数量与名色中记忆的数量,二者相比,前者只是很少部分,例如,女性的月经过程、生儿育女的过程皆不记在五蕴身中,而只记在人界名色中。五蕴中名相的多少与个人的福慧及业障有关,一般人难以得知。
四、识缘名色的识是指哪一识?
识是指八识身的功用,就是指神识,其含有八个识的所有功用,即眼见、耳闻、……等。但《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六有如下文字:「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由这段文字来看,这个「识」好像只包含前六个识而不含末那与阿赖耶识,但前文中「名色」所记忆的是「名相符号」,这都是八个识共同运作的结果(称为意识心),故名色由八个识所形成 , 故此「识」应是指「所有八个识」。
释尊在《增一阿含经》之说,笔者认为形成名相符号的八个识中,第七识与第八识属比较间接性的因素,有时甚至不被取用,故说此「识」为前六个识也算正确。另外,在运作时,神识取「名色」中的记忆做参考资料的只有前六个识,故说此「识」为前六个识也是对的。故本人认为说此「识」为前六个识或所有八个识都可以。
五、名色在佛经中的记载及其解释
(一)《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痛(亦名受)、想、念(亦名行)、更乐(亦名触)、思惟,是为名。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
此中所说「名」就是受、想、行、识四无色阴,即众生的耳、鼻、舌、身、意诸根对境所成的各种名相,此中的四大身即清净四大所成的精神身(包含各胜义根的总合),四大身所造色是指神识在六道中由眼见所成的名相符号,由此形成眼的诸色相。因此,在此所指名色即五蕴身之义(即人的精神身及其中的名相符号)。
由前文我们知道「神识」依人界名色的记忆制作精神身与肉体的胚胎,此胚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转为人的各种器官的肉身与精神身。因此,在人而言,名色即是五蕴身。但此说只是「相似说」,其实五蕴身不等同名色,我们只能说此二者是「非一非异」,由于五蕴身是名色所做,故「非异」,但名色含众生在六道的各种名相,而五蕴身只含部分在人界的名相而已,故「非一」。
再者,若名色即是五蕴,则释尊不用再造此名词(即名色),由此也可知,此二者是「非一」,且就人界名色与人界五蕴的记忆而言,二者所记忆之名相大有不同,故二者「非一」。总之,此经文只是说明名色与五蕴二者非一非异。在人界而言,勉强可说人的五蕴即名色。此五蕴若把肉身、气身也包括在内则更佳,因为神识也依名色记忆制作气身,五蕴身依基因记忆制作肉身,间接也与名色有关。
(二)《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此文中的母胎即受精卵,此中只含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的结合体,而胚胎指基因分裂后所形成多个细胞的结合体。
由前文(一)中得知,在人界而言,我们勉强可以说人的五蕴身即名色,二者非一非异。若神识不入母胎,就不会制造出人的肉身与精神身,也就是不会形成人的五蕴身,故无名色。若神识入胎不出,也不会依名色记忆制造人的五蕴身,故亦无名色。
此经文又说:「若识出胎,婴儿败坏,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
这是说神识依名色中的记忆制造精神身胚胎及由基因记录制造肉体胚胎,二者如泥和水不可分,精神胚胎成长,肉体胚胎亦成长,若神识出胎,精神胚胎即消失,肉体胚胎亦不再成长,由于精神胚胎与肉体胚胎二者和合即是名色,故识出胎即无名色。
(三)由丁福宝所著的《佛学辞典》,其中对名色的记载为:「五蕴的总名,色蕴为色,受想行识四蕴为名。」又说:「四蕴,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见,故以名称之。色蕴为极微所成,有质碍的物体,故称为色。」又说:「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故称名色。」
这些文字的意义,与(一)、(二)大致相同,只是十二因缘这些文字很容易使人以为「名色」即「肉体胚胎」。实际上,肉体胚胎是依基因的记忆发展所成,与精神界的名色记忆的内容不同。
(四)《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有如下文字:「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答曰:「无也。」「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不?」答曰:「无…
《谈佛经中名色的真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