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四向之第四。即趨向阿羅漢果之“因位”。得第叁果“阿那含果”之人于斷除叁界之見惑及欲界九品之思惑後,更起加行,斷除色界、無色界之惑,其間即稱爲阿羅漢向。由斷除有頂九品之惑,而滅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入阿羅漢果。
又阿羅漢果爲四果之第四,于解脫道已生盡智,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升至極位,故稱爲無學。在四向四果中,此果乃聲聞乘之極果,其余之四向叁果則稱爲有學。[俱舍論卷二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參閱“四向四果”1683)
(術語)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余殘之煩惱而向于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二十四。
顯揚叁卷十一頁雲:七、阿羅漢向。謂如有一、學已見迹;爲斷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修對治行。
二解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頁雲:論曰:卽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爲初,至斷有頂八品爲後,應知轉名阿羅漢向。
叁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四頁雲:阿羅漢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阿羅漢果。謂此無間,證得無上阿羅漢果。或住不還果已;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阿羅漢向。 - 朱芾煌
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余殘之煩惱而向于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