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鄞縣東。略稱育王山。舊稱鄮山。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 ,一說叁年,或泰始元年),慧達(俗名劉薩诃)至鄮縣之鄮山得古塔一座,認爲系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一,遂建精舍供奉該塔,並改稱鄮山爲阿育王山。其後所建精舍,曆經擴增,成爲我國禅宗五山第五位之阿育王寺,至宋代爲臨濟宗之道場,宗杲、德光、師範等先後布教于此,一時稱盛。[佛祖統紀卷叁十六、卷四十叁、卷四十五、卷四十七、卷五十叁、法苑珠林卷叁十八、育王寺志](參閱“阿育王寺”3636)
(地名)在今浙江甯波鄞縣。西晉武帝太康二年,有劉薩诃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爲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稱爲阿育王山。劉宋元嘉十二年,昙摩密多,建立寺塔。梁大同六年,武帝诏越州守臣蕭察重修寺宇。簡文帝亦時奉錢。或雲:寺本號廣利寺,梁武帝時,改賜阿育王寺之名。爾後塔之供養,數數行之,及宋代,大覺懷琏住之,建宸奎閣。蘇轼作記。尋而宗杲,介谌,德光,如洪,大觀等,交董之,爲臨濟之道場,一時稱盛見廣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叁十八,佛祖統紀叁十六五十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