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叁劫妄執、叁劫惑。略稱叁妄、叁執、叁劫。爲密教所立,從生起出離世間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間,所須超越之世間粗、細、極細等叁種煩惱。據大日經疏卷二之說,若以淨菩提心爲出離世間之心,則超越世間叁妄執系指超越叁劫的瑜只之行;若依一般之解釋,則指曆叁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覺。然依密教之說,超越一劫的瑜只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執),稱爲一阿僧祇劫;超越二劫的瑜只之行(即複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細妄執),稱爲二阿僧祇劫;真言行者複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極細妄執),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叁阿僧祇劫成佛”之說。然若于一生之中即超越此叁妄執,即得一生成佛。
叁妄執指:(一)粗妄執,又稱劫初之惑。即執著心外諸法實有之妄心,依此心而執五蘊和合之人體爲實有,遂生自他之別。(二)細妄執,又稱二劫之惑。即執于五蘊等法有實性、生死涅槃二法爲實有之妄心。(叁)極細妄執,又稱叁劫之惑。即無明惑,乃執于一切法有能所,而與平等法界相違之妄心。
秘藏記于叁妄執之外別立微細妄執,謂叁妄執乃十地所斷,微細妄執則佛地所斷,此說異于大日經疏。[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日經疏鈔卷一、大日經指心鈔卷一、大經要義鈔卷叁、真言名目]
(術語)密家所立。于六大惑中除見惑,以其余貪嗔癡慢疑五大惑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
由有無明,生五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也。此五根本之惑,開之成一百六十心,于其一百六十心中。
最粗者立粗妄執。
微細者爲細妄執。
極微細者爲極細妄執。
此叁妄執,該攝一切惑品。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