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新曰八解脫。再加八勝處十一切處,謂之叁法。此叁法爲遠離叁界貪愛一具之出世間禅也。智度論二十一曰:“背舍爲初門,勝處爲中行,一切處爲成就也,叁種觀足,即是觀禅體成就。”
[亦名八解脫出禅波羅蜜] 背謂違背。舍即棄舍。大智度論雲。背此淨潔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觀故。發無漏智慧。斷叁界見思惑盡。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也。(淨潔五欲者。若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粗弊五欲。名爲不淨。若色界無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淨潔五欲也。無漏智慧者。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梵語阿羅流。華言無學。)一內有色相外觀 - 明·一如等 撰
又名八解脫。見八解脫條。 - 陳義孝編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叁淨背舍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舍 五識處背舍 六無所有處背舍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八滅受想背舍
次十想而辯八背舍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壞法對治觀門。則橫局而豎短。對治定觀諸禅。皆未具足。若證聖果。則無叁明八解脫等。諸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無漏對治。觀練熏修禅定。故次而辯之。若修此觀。練諸禅定。證聖果時。則成大力羅漢具足六通叁明。及八解脫。願智頂禅。無诤叁昧等。諸功德也。此八通名背舍者。大智度論雲。背是淨潔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若發真無漏慧。斷叁界結業盡。即名解脫也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內有色相者。不壞內色。不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所以然者。爲修流光故。不應初背舍中壞滅內身骨人也。欲界結使難斷。故須以不淨心觀外色也。此初背舍位在初禅。能舍自他及下地。故名背舍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內無色相者。壞內色。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所以然者。行者爲入二禅內淨故。壞滅內骨人。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叁淨背舍身作證 淨者緣淨故名淨。行者。除外不淨相。但于定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緣淨身作證者。以無受著心。而受叁禅中遍身樂故名身作證也
四虛空處背舍 若滅根本四禅色。及叁背舍四勝處。八一切處中色。一心緣無邊虛空而入定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回。是爲虛空處背舍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回。是爲五識處背舍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一心緣無所有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回。是爲無所有處背舍也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回。是爲非有想非無想背舍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爲滅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雲身證而想受滅也 - 隋·智顗 撰
叁藏法數雲:“八背舍,亦名八解脫。背謂違背,舍即棄舍,背此淨潔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觀故,發無漏智慧,斷叁界見思惑,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也。”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故雲內有色相。又爲欲界貪欲難斷,雖已自觀內色不淨,故須複以不淨觀于他人之色,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雲外觀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謂行人爲入二禅,已滅內身色相,故雲內無色相。又爲欲界貪欲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雲外觀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叁、淨背舍身作證 淨即緣于淨相也。謂行人于第二背舍後,除棄外色不淨之相,但于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室之色,故雲淨背。心既明淨,樂漸增長,遍滿身中,悉皆怡悅,故又雲身作證。此即第叁背舍,位在叁禅天定。
四、虛空處背舍 謂行人于欲界後已,除棄自身不淨之色。初背舍後,又除棄內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後,又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色。尚余八種淨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虛空處定,故雲虛空處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識處背舍 謂行人若舍虛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雲識處背舍。
六、無所有處背舍 謂行人若舍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無所有處背舍。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謂行人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八、滅受想背舍 受即領納,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想心也。謂行人厭患此心散亂,欲入定休息,故背滅受想諸心,是名滅受想背舍。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