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于“見道”觀四谛,而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谛,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叁界之見惑,故爲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爲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是爲解脫道。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雜阿毗昙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叁、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九](參閱“十六心”385、“見道”3000)
(名數)此系入于見道觀四聖谛而生,無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識宗謂十六心悉爲見道,俱舍宗謂前十五心爲見道,後一心爲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是也。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聖谛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谛下見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叁、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谛下見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谛下見惑之智;六、滅法智,即斷滅惑 - 陳義孝編
此指于“見道”審觀四谛,而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此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忍,就是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谛,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叁界之見惑,故爲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爲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是爲解脫道。忍者爲智之因,智者爲忍之果。見《成唯識論》卷九。 - 于淩波居士著
一、苦法忍,苦法智。
二、苦類忍,苦類智。
叁、集法忍,集法智。
四、集類忍,集類智。
五、滅法忍,滅法智。
六、滅類忍,滅類智。
七、道法忍,道法智。
八、道類忍,道類智。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