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外道四宗、外道四見、外道四計、四種外道、四見、四執。系印度古代各種外道就諸法之一異、常無常、因果有無等問題,所持之四種執著。約以下列五方面說明:
(一)就法之一、異而言,可分:(1)執“一”論者,即妄執一切法同一。如數論外道等之主張。(2)執“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別異。如勝論外道等之主張。(3)執“亦一亦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亦同一亦別異。如尼犍子外道等之主張。(4)執“非一非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非同一非別異。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等之主張。另據外道小乘四宗論載:(1)執著一切法“一”者,認爲“我”與“覺”二相不可分離,因果亦同。如外道僧佉論師之說。(2)執著一切法“異”者,認爲“我”與“智”、“能”與“所”皆異。如外道毗世師論師之說。(3)執著一切法“俱”者,認爲“法”共存而非單一存在,與亦一亦異論同義。如外道尼犍子論師之說。(4)執著一切法“不俱”者,認爲一切法皆不共存而呈相對性,與非一非異論同義。如外道若提子論師之說。
(二)就世間之常、無常而言,可分:(1)執著世間一切皆恒常者,(2)執著世間一切皆無常者,(3)執著世間一切皆亦恒常亦無常者,(4)執著世間一切皆非恒常亦非無常者。大智度論卷七(大二五·一一○上):“複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其中,“世間常”等四句爲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及一分常論,“有邊無邊”等爲有邊等論,“死後如去”等四句爲有想論、無想論、斷滅論。
(叁)就“我”與“蘊”之“即”、“離”而言,據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五載,可分:(1)執著我即是諸蘊。(2)執著我異于諸蘊而住于諸蘊中。(3)執著我非即諸蘊而異于諸蘊,非住于蘊中而住于異蘊、離蘊法中。(4)執著我非即諸蘊而異于諸蘊,非住于蘊中亦不住于任何異于諸蘊或離蘊之法中,而無有蘊,亦不與一切蘊法相應。
(四)就因果之有、無而言,可分:(1)邪因邪果論者,如大自在天外道。此外道妄執萬物皆由大自在天所生,自在天若喜,則六道皆樂;自在天若嗔,則四生皆苦。(2)無因有果論者,如常見、無因外道。此外道推窮萬物,發現萬物之現生無須憑借他物,乃妄執萬物皆自然而有,並無因果關系。(3)有因無果論者,如斷見外道。此外道妄執唯有現在存在之因,而無後世再生之果,如草木僅存活一期,其後即死滅殆盡。(4)無因無果論者,此外道妄執不受後世之果,亦無現在之因,全然不信任何因果之思想。叁論玄義載(大四五·一中):“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五)就苦之自作、他作而言,可分:(1)苦爲自作論,即妄執苦由身內之我所作。(2)苦爲他作論,即妄執大自在天造作六道之苦。(3)苦爲共作論,即妄執于劫初之時,先有一男一女而繁衍一切衆生,故苦由衆生共作。(4)苦爲無因作論,乃妄執自然即存有此苦果。
此外,叁論宗就諸法之空、有而言,另立內外道四執(又稱四宗)說,以一切外道、毗昙宗、成實宗、大執等,爲執持妄見之宗派。[入大乘論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六、顯揚聖教論卷九、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中觀論疏卷叁本、卷七本、百論疏卷一、卷七](參閱“四宗”1706、“外道”1867)
(名數)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種之總括:一邪因邪果,外道雲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若天嗔,則四生皆苦,若天喜,則六道悉樂。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蓋是邪心之所畫,故曰邪因邪果。二無因有果,執萬物無因而有自然,例如言萬物依造化而有,造化無因,簡言之,即造化無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無因言,謂爲無因,就有果言,謂爲自然,此其所執也。叁有因無果。斷見者流,謂唯有現在實無後世,例如草木,盡于一期是也。四無因無果,總爲撥無因果之邪見,無可受苦樂果之善惡業因,亦無對于善惡業因之苦樂果也。叁論玄義曰:“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關因果論點的四類執著,佛教稱之爲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的原因,歸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果,但以此果之因難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叁、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因,但以此因之結果難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結果。四、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