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udgala。(一)又作富特伽羅、弗伽羅、福伽羅。譯爲人、衆生、數取趣、衆數者。指輪回轉生之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爲數度往返五趣輪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之異名。或單指人之意而言。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之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爲解說權便之故,而將人假名爲補特伽羅(世俗之補特伽羅)。然部派佛教中,犢子部、正量部、經量部等,卻承認補特伽羅爲實有。又補特伽羅與人同義,如法蘊足論卷二將修行果位四雙八輩稱爲四雙八只補特伽羅。[大般若經卷四○九、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智度論卷叁十五、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叁、玄應音義卷二十二]
(二)耆那教中,解作物質之義。具有色、香、味、觸,其本質特點爲缺乏意識,分二類:一爲地、水、火、風等原子,系永恒不可分的;另一類則爲原子所構成之複合體。
(術語)Pudgala,又作富特伽羅,舊作福伽羅、補伽羅、富伽羅、弗伽羅、富特伽耶。舊譯曰人,或衆生。新譯曰數取趣。數者,取五趣而輪回之義。唯識述記二本曰:“補特伽羅,數取趣也。”玄應音義一曰:“福伽羅,經論中或作富伽羅,或作富特伽耶。舊譯雲人。應雲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也,言數數往來諸趣也。”同二十二曰:“案梵本,補,此雲數。特伽,此雲取。羅,此雲趣。雲數取趣,謂數數往來諸趣也。舊亦作弗伽羅,翻名爲人,言舍天陰入人陰,舍人陰入畜生陰,是也。”慧苑音義上曰:“補伽羅,正雲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謂造集不息,數數取苦果也。”
瑜伽八十叁卷十六雲:補特伽羅者: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 - 朱芾煌
或福伽羅,或富特伽羅。此雲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爲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爲趣。古譯爲趣向,中陰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雲:未至應至處。應至處,即六趣也。又論雲: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故謂爲趣。涅槃雲:中有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瑜伽論:說八種人執,第六名補特伽羅。謂數數取諸趣故,或死于此,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執。又翻有情,又翻人。大毗婆沙論:佛言: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經律論等;二持正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 - 宋·普潤法雲
爲梵語 pudgala,的音譯,意譯爲數取趣、人、衆生,指輪回轉生的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爲數度往返五趣輪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的異名。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的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爲解說方便起見,而將人假名爲補特伽羅(世俗的補特伽羅)。
原始佛教主張緣起,認爲“諸法無我。但又承認業力與輪回。到了部派佛教時代,許多部派建立了不同名稱的“我”,做爲業力寄托及輪回的主體。犢子部及其支派的“補特伽羅”,就是其中之一。補特伽羅有下列叁種特征:一、是輪回的主體:在《異部宗輪論》中,說犢子部認爲:“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迦羅,可說有轉移。”二、是記憶的主體:如《大毗婆沙論》卷十一謂:“犢子部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是認識的主體:是六識之所依,如《大乘成業論》謂:“我體實有,與六識爲所依止。”照以上所說,補特伽羅和外道的“神我”就無所差別了。故犢子部被認爲是“附佛法外道”。所以《大毗婆沙論》和《俱舍論》中都立了《破我品》。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