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kr!tya^nus!t!ha^na-jn~a^na。又作作事智。爲四智之一,五智之一。即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得之智。蓋自證化他之二利應作,故稱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必得成就,故稱成。密教五佛中之不空成就如來配當此智。(參閱“五智”1161、“四智”1769)
(術語)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見四智及五智條。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衆生的作爲。 - 陳義孝編
佛地經論叁卷四頁雲:成所作智者:謂能遍于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
二解 佛地經論六卷七頁雲:論曰: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此複叁種。一者、身化,二者、語化,叁者、意化,第一身化,複有叁種。一、現神通化,二、現受生化,叁、現業果化。第二語化,亦有叁種。一、慶慰語化,二、方便語化,叁、辯揚語化。第叁意化,複有四種。一、決擇意化,二、造作意化,叁、發起意化,四、受領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叁業化用。此化叁業;卽是化身。應知此中以用顯體。非此叁業卽是智體。但是智上所現相分。成所作智增上緣力,擊發鏡智相應淨識,令現如是叁業化用;自亦能現。如彼卷七頁至十六頁廣說。
叁解 世親釋九卷二十頁雲:成所作智者:謂能示現從睹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盤、種種佛事,皆得自在。
四解 成唯識論十卷九頁雲: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又雲: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又雲: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叁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叁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于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 朱芾煌
唯識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識行者,在第十法雲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此時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前五識亦同時轉爲成所作智。《佛地經論》卷叁曰:“成所作智者,謂能通于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成唯識論》卷十曰︰“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參閱“四智心品”條。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