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又稱成唯識論疏、唯識論述記、唯識述記、述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叁冊。系注解成唯識論一書之著作。撰者爲我國法相宗初祖,于書中以佛教論理學(因明)破斥小乘、外道,並說明萬法乃由人類存在之根本依處─阿賴耶識之所現,以此而組織佛教教學。本書問世以降,成爲我國唯識學之根本聖典;在日本亦爲法相宗與各宗之要典,極受推崇重視。
本書內容分爲五門,即:(一)教時機,分爲說教時會與教所被機兩種。(二)論宗體,以唯識爲宗而謂其體有四重。(叁)藏乘所攝,謂成唯識論爲一乘之所攝,並爲叁藏中之菩薩藏所攝。(四)說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論序論說世親與十大論師之年代。(五)本文判釋,即就本文述釋其義。注釋書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識論義蘊五卷、如理之成唯識論疏義演二十六卷、靈泰之成唯識論疏鈔十八卷等。
本書另有六十卷之單行本。蓋自元代以來,本書即告失傳,清末楊文會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書名)六十卷,唐慈恩窺基撰。石埭楊文會曾爲之序雲:有窺基法師者,奘公之高弟也。親承師命,翻譯成唯識論。會萃十家而成一部,並以聞于師者著爲述記。學相宗者,奉爲准繩。迨元季而失傳,五百年來,無人得見。好學之士,每以爲憾。近年四海交通,得與日本博士南條上人遊。上人以此書贈予。金陵講經沙門松岩見而心喜,亟募資锓板。揚州觀如大師願任其半,未及竣工,而觀松二公相繼西遊,江表缁素踵而成之。
Chengweishilunshuji
佛教論書《成唯識論》的注釋書。亦稱《成唯識論疏》,略稱《唯識述記》。窺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書分五門。①辨教時機。主要說明法相宗的叁時判教和五種姓說的思想;②明論宗體。主要闡述以識有境無的唯識思想爲宗,以“攝相歸性”、“攝境從心”、“攝假隨實”、“性用別論”四重爲體;③藏乘所攝。主要講述此論在菩薩藏、聲聞藏中屬于菩薩藏,在經、律、論叁藏中屬于論藏(即阿毗達磨藏或對法藏),在菩薩、獨覺、聲聞叁乘中屬于菩薩乘;④說教年主。主要闡明世親略傳及十大論師簡曆;⑤判釋本文。即分爲宗前敬敘分、依教廣成分、釋結施願分3部分,對《成唯識論》進行詳細解釋。卷首有作者自序,說明撰寫此書的用意,同時對《成唯識論》的題目作了解釋。
本書對《成唯識論》的注釋極爲詳盡,謂世界萬有皆阿賴耶識所變,沒有任何“外境”的存在,只有“內識”。同時借助佛教因明,對小乘和佛教以外各哲學流派進行批駁。在《成唯識論》中,沒有舉出印度十大論師之名,因此論中有些思想使人難以理解。本書則各記其名,詳加說明。
日本在奈良時代(710~784)此書即已盛行。中國元代已經失傳。直至清末才由楊文會通過南條文雄從日本取得,在金陵刻經處刻印流通。(高振農)
凡十卷,唐代窺基著,又稱《成唯識論疏》,系注解《成唯識論》一書的著作。撰者爲玄奘叁藏上座弟子,亦爲開創唯識宗的初祖,本書中以佛教論理學破斥小乘、外道,並說明萬法唯識之奧義。本書問世以後,成爲研究唯識學的重要論典。
本書內容分爲五門,即:一、教時機,分爲說教時會與教所被機兩種。二、論宗體,以唯識爲宗而謂其體有四重。叁、藏乘所攝,謂《成唯識論》爲一乘之所攝,並爲叁藏中之菩薩藏所攝。四、說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論序論說世親與十大論師之年代。五、本文判釋,即就本文述釋其義。注釋書有唐代道邑的《成唯識論義蘊》五卷、如理的《成唯識論疏義演》二十六卷、靈泰的《成唯識論疏鈔》十八卷等。本書另有六十卷之單行本。蓋自元代以來,本書即告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