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nais!kramya,巴利語 nekkhamma。超出脫離之意。即離迷界、出生死輪回之苦,而成辦佛道,以達于解脫之境,亦即出離叁界之牢獄,了脫惑業之系縛,故一般有“出離叁界”、“出離生死”、“出離得道”之慣用語。又華嚴五教章卷叁載,聲聞修道之人有漸出離與頓出離之別。華嚴經卷五(大一○·二一下):“調伏衆生,令究竟出離。”仁王經卷上(大八·八叁七中):“天人俱修出離行,能習一切菩薩道。”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一·九上):“贊歎出離爲最微妙清淨第一。”又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載,出離有二種,即:(一)出離叁惡趣而趣向人天之善趣,(二)出離生死輪回而趣向叁菩提。此外,巴利佛教有所謂十波羅蜜之說,其中之第六即出離波羅蜜(巴nekkhamma-pa^ramita^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叁、顯揚聖教論卷五、俱舍論卷十]
(術語)出離生死證入于涅槃也。華嚴經五曰:“調伏衆生,令究竟出離。”心地觀經四曰:“深著世樂,不樂出離。”仁王經中曰:“天人俱修出離行,能習一切菩薩道。”佛地論五曰:“言出離者,即是涅槃。”
出離生死而證涅槃。 - 陳義孝編
瑜伽十一卷十四頁雲: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爲出離。
二解 瑜伽七十卷十一頁雲:由二因緣,名爲出離。一、往善趣出離故。二、趣叁菩提出離故。
叁解 瑜伽八十叁卷七頁雲:言出離者:謂世間道,斷除衆苦,得出離故。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五頁雲:言出離者:出離叁界一切苦故。
五解 大毗婆沙論叁十二卷四頁雲:問:聖道亦是出離之法。如品類足說:雲何出離法?謂欲界善戒,及色無色界離生善定,並學無學擇滅無爲。何故涅盤獨名出離?答:涅盤是出離,非有出離故。聖道是出離,亦是有出離。般涅盤時,出離彼故。複次涅盤是真出離法故。謂有漏法,有二種舍。一、斷舍。二、棄舍。無漏有爲,雖無斷舍;而有棄舍。唯有擇滅,二舍俱無;名真出離。複次涅盤是究竟出離功德故。如契經說:以色出離欲,以無色出離色,以聖道出離無色,以涅盤出離一切有爲法。 - 朱芾煌
出離是超出、脫離之意。即出離迷界出生死輪回之苦,而成辦佛道,以達于解脫之境,亦即出離叁界之牢獄,了脫惑業之系縛,故一般有“出離叁界”、“出離生死”的慣用語。《瑜伽師地論》卷七十載,出離有二種,即:一、出離叁惡趣而趣向人天的善趣,二、出離生死輪回而趣向叁菩提。 - 于淩波居士著
1.有形的離開,或心理上的離開束縛。2.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的過程。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