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大寶積經?大寶積經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大寶積經”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大寶積經”的解釋

  梵名Maha^  -ratnaku^t!a-su^tra  。凡一二○卷。又作寶積經。唐代菩提流志等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冊。系纂輯有關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之諸經而成。寶積,即“積集法寶”之意。因其爲大乘深妙之法,故謂之“寶”;聚集無量之法門,故謂之“積”。全經計收四十九會(部),其中,魏晉南北朝隋唐之諸譯經家用不同經名陸續譯出二十叁會八十卷余,稱爲“舊譯”,菩提流志新譯出二十六會叁十九卷半,稱爲“新譯”,本經即爲新舊譯之合編本。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範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之主題,例如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主要論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宣說彌陀淨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叁、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會等則闡揚密教之各種重要教義。此外,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如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于小乘部,第一“叁律儀會”、第二十叁“摩诃迦葉會”屬于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于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于大集部。故可說全經每一會雖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之系統。又于菩提流志所譯二十六會中,有十一會二十二卷爲初次翻譯者,其余十五會則屬重譯部分。本經之異譯本極多,茲爲便于比較,特將四十九會名稱、卷數、譯者(新譯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



  除上舉四十九會外,另有下列之異譯本。又下表會數欄內之數字,乃相當于大寶積經內容之會數。



  本經之梵本,今僅存部分斷簡殘片。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等載,玄奘自印度歸返時,曾帶回本經之梵本,玄奘譯完大般若經六百卷後,諸方名德又敦請玄奘再譯本經,然其時玄奘已精力殆盡而預知寂期不遠,遂舍卻所請。而玄奘所帶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據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叁章、第二十章等所載,本經之梵文原本,與華嚴、大集、般若等經相同,均有十萬頌之多,後因輾轉傳譯而僅余今之四十九會一二○卷。本經另有西藏譯本,題爲“大寶積法門十萬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會,然西藏譯本原爲各會單獨傳譯,且缺少其中若幹會,後乃自漢譯本補充數會,並仿其四十九會之製而集成者。本經各會之注疏極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譯之大寶積經論四卷(安慧著)爲第四十叁會之釋論,同爲菩提留支所譯之大寶積經釋爲第四十一會之注釋,潛真之大寶積經疏叁卷爲第十五會(不空譯本)之注釋,康僧會之大寶積經子注爲第十九會(安玄譯本)之注釋,此外,第五會、第四十八會之注疏甚多。[開元釋教錄卷九、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閱藏知津卷二、卷叁、西藏譯大寶積經の研究(櫻部文鏡,大谷學報第十一之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大寶積經”的解釋

  (經名)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前後諸師譯一會或譯數會而別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譯叁十六會叁十九卷,取舊來諸師所譯二十叁會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爲全本。寶積者法寶之集積也,爲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爲寶,無量法門攝在此中故謂之積。寶積經論一曰:“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義攝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諸法差別者,彼盡攝取義故名曰寶積。”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大寶積經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