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東晉佛教(我國初期佛教急遽發展之時代)之中心人物。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衛。生于東晉永嘉六年(312),一說建興二年(314)。十二歲出家,敏睿逸倫,研習經論,識志超卓。嗣入佛圖澄之門,其後北方大亂,與其師輾轉避于諸方,而于湖北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前秦苻堅聞其名,率兵攻陷襄陽,迎至長安,居五重寺,事之以師禮。道安嘗勸苻堅招請西域之鸠摩羅什,並著手整理漢譯經論,編成綜理衆經目錄一書,所作目錄等雖不存于今,然“出叁藏記集”系根據其著作而編成者。此外,複致力于經典翻譯,及諸經序文、注釋之作。共注序二十二部。將經典解釋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叁科,此法亦沿用至今世。另于僧團儀式、行規、禮忏等,多所製立,且定釋氏爲僧姓,悉爲後世所准。其研究以般若經典爲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毗達磨,開拓經文批判之先河。一生功業,于佛教史上貢獻至钜。太元十年(385)示寂,或說太元元年、太元十四年。
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世人每稱爲印手菩薩。其與習鑿齒二人複嘗以“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之語對答,甚爲著名,後世遂以“彌天釋道安”呼之。[梁高僧傳卷一、卷二、卷五、出叁藏記集卷十五、曆代叁寶紀卷八、續高僧傳卷九、卷二十九、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中、卷下、法苑珠林卷十叁]
(二)北周僧。馮翊胡城(陝西)人,俗姓姚。年少即慕道修禅,後隱于太白山研習定慧,傍通子史。受具足戒後,于渭濱之地宣揚涅槃經及大智度論,爲朝野儒道士子所崇。後奉北周武帝之命,駐錫大中興寺,聲名蜚然。其時世風多崇道謗佛,武帝亦奉道教,師乃書二教論一卷呈上,而後遁于林澤。帝敕令尋訪,既得,賜牙笏彩帛,位列朝廷,辭而不就。後入寂,世壽不詳。門弟子有慧影、寶貴等人。[廣弘明集卷八、曆代叁寶紀卷十一、續高僧傳卷二十叁]
(叁)(1617~1688)明末清初僧。福建晉江人,俗姓胡。出家于福建德化之戴雲山。初禮古杭,無大省發,後參學于永覺處,得悟。初住鼓山,複移金陵攝山,大揚教風。康熙二十七年示寂,世壽七十二。有語錄行世。[增訂佛祖道影卷叁(虛雲)]
(四)(1907~1977)湖南祁陽人。少通經史詞章,嘗以理學家自命,後讀釋迦傳及張商英護法論,始皈依佛教。年二十,披剃于衡陽佛國寺,受具足戒于衡陽大羅漢寺。曾住仁瑞寺參禅叁年。後入衡山南嶽龍池岩苦修十八月,禅定功夫日深。又從遊于常悟、禅靜、靈濤、善因諸師,禅教並修。抗戰期間,曾組織僧侶救護隊,救人無數。民國四十二年(1953)來臺,致力于講經宏法。先于汐止彌勒內院講授俱舍論,其後,主持靜修佛學研究班,舉辦大專院校佛學講座,興建松山寺,創立慈航中學,發行獅子吼月刊、文庫,接辦臺灣印經處,並經常出席世界佛教會議。曾任南嶽佛學院院長、國立南嶽師範學院教授、中國文化學院(即今文化大學)教授,及南嶽祝聖寺、臺北松山寺、善導寺、日月潭玄奘寺住持等職。師精研大藏,佛理淵深,複赅通中西哲學,平生最推崇玄奘大師。其著作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中觀史論及其哲學、乾坤萬古一完人、二力室文集等。民國六十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一,僧臘五十。[道安法師七十歲紀念論文集]
(人名)苻秦道安,常山扶柳人,家世世業儒,早喪父母。十二歲出家。神智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爲師所重。數年驅役,安精勤不倦。後求經,師與一經,殆有一萬言,安一日誦之,不差一字。師大驚,爲授具戒。次使遊方,入邺都,遇佛圖澄師之。澄講,則安每覆述,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後曆遊諸處訪道,于太行恒山創立寺塔。晉武帝甯康元年,避石氏亂,率弟子遠等四百余人至襄陽,立檀溪寺鑄佛像。武帝聞安名,資給厚祿,安固辭不受。晉太元四年,秦主苻堅取襄陽,得安。喜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僧徒數千人,大弘法化。堅欲取江南,安谏之,堅不聽,攻之果大敗。安注經,每求聖證。一日感長眉尊者來降,見所製欽歎。即賓頭盧也。因日設供。安每與弟子法邁等于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壽七十二。安生而左臂有肉隆起如印,時稱印手菩薩。沙門姓釋,注經開叁分,皆由安始。見高僧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