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陝西西安市南二點五公裏處。又稱興善寺。隋文帝于長安東南
興建新城(大興城),于遵善坊左側建立本寺,初稱遵善寺。其寺領之宏大、堂塔之雄壯,堪稱隋唐以來長安第一。其時,四方學僧雲集,寺運殷盛。隋開皇年間,印度僧人阇那崛多、達摩笈多等先後來長安,住此傳授密宗。唐中宗神龍、景龍年間(705~709),一度稱爲酆國寺。據傳號稱開元叁大士之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叁人亦曾駐此譯出密宗經典。本寺爲當時長安叁大譯經場之一。天寶十五年(756)五月,不空在此舉行息災咒法,並設一灌頂道場與戒壇,此後遂與青龍寺並稱爲密教之中心道場。日僧圓仁、圓珍等人即于本寺受傳密教。會昌法難後一度荒廢,至明代再度興起。清代時由于回教徒之掠奪,再度受毀。寺域內有唐建中元年(780)所立之不空叁藏碑。[曆代叁寶紀卷十二、開元釋教錄卷七、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寺名)在長安,隋開皇年中建之,後不空叁藏居之,唐十大寺之一。稽古史略二曰:“開皇二年六月,隋帝诏,以長安龍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寺曰大興善寺。”
中國佛教密宗祖庭。隋唐著名譯經館。位于今陝西西安市大興善寺公園內。唐時爲長安城內靖善坊。隋開皇元年(581),文帝普诏天下,聽任出家,廣做佛事,大興佛教。二年,移都南頓,敕令遷陟岵寺于新都“九五貴位”之地,重建爲國寺。隋文帝在北周時原爲大興郡公,因以“大興”命名。據《長安志》記載:寺建成後,崇廣爲京城之最,製度與太廟同。第一位寺主是與文帝爲布衣之交的靈藏,兼領昭玄都。隋代住在寺內的有昭玄大統僧猛、繼任昭玄統昙延及其隨員等,協同王朝處理全國僧尼事務。開皇七年,召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昙遷等入京爲“六大德”,並有僧衆300余人入寺供養,令其爲國行道。建寺同時即創設譯經館,先後有那連提黎耶舍、阇那崛多、達摩笈多、彥琮等爲主譯,所出約占隋代譯經總數半數以上。唐貞觀叁年(629),太宗令以波頗爲主,于寺內譯經。譯館所需令百司供給。天寶十五載(756),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寺,爲玄宗、肅宗、代宗叁朝帝師,封賜優厚。唐武宗禁佛時,寺院損毀嚴重。五代幾不聞于世,宋代稍有修葺。清順治五年(1684)川陝總督平安納又率文武官傣施資大修,曆十余年始竣工。1945年,太虛法師等于寺內創設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1955年,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進,配以廓庑僧寮,規模爲西安今存衆刹之首。(王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