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度牒?度牒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度牒”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度牒”的解釋

  在我國或日本,由官方頒發出家得度僧侶之證明書,稱爲度牒。北魏時代即存此製。唐開元十七年(729)下诏令天下僧尼每叁年造籍冊,天寶六年(747)令天下僧尼隸屬于兩街功德使,並由尚書省祠部司出具,稱祠部牒,僧尼以此牒爲身分憑證,可免徭役。宣宗大中十年(856)開始授予受戒者證明文書,稱戒牒。無度牒之僧侶,稱私度僧,並不爲官方所承認,迄清代爲止,代代沿用。至民國以後,始由中國佛教會授予;然今所發者爲戒牒,而非度牒

  一般而言,度牒頒予試經(得度之際,作讀經或解釋經論之試驗)合格者,然其他仍不免趨附特恩、納金(繳納香水錢以購度牒之事)等情況。如唐肅宗至德元年(756  )爲得軍資,以宰相裴冕之奏,納錢一百缗者,發給度牒,准予剃發,此爲鬻度牒之始。至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七月,一說英宗治平四年(1067)十月,因歲饑河決,用司谏錢輔之言,再行鬻度牒,後其風不絕,且僞造者甚多,故于南宋高宗紹興叁年(1133)八月,采朱異之議,使用绫牒。南宋亦有濫售度牒之例,史稱免丁錢或清閑錢。又于唐代以後,牒本用絹本,至宋真宗,改用爲紙本。從當時祠部所頒發之牒本,可知于天禧叁年(1019)一年,全國度僧人數多達二十叁萬。至宋神宗時,度牒之情形更爲一般化,而開始發行“空名度牒”,即牒本上不記法名之空牒。

  佛祖統紀卷四十七紹興十五年條下記載(大四九·四二五下):“敕天下僧道,始令納丁錢,自十千至一千叁百,凡九等,謂之清閑錢。年六十已上及殘疾者,聽免納。”此外,僧侶行腳之際,須隨身攜度牒,挂搭時以示維那,以證其爲公度之僧。

  日本自奈良朝以後,于得度時先頒度牒,受戒時授給戒牒。其後,製度松弛,鐮倉時代,佛乘禅師慧廣即于同一日頒給度牒及戒牒。明治以後則依各宗管長慣例授予。[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大衆章沙彌得度、兩序章維那、大宋僧史略卷中祠部牒附](參閱“戒牒”291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度牒”的解釋

  (術語)許出家之公驗也,又雲祠部牒。以從尚書省之祠部司出之故也。編年通論十六曰:“天寶五年五月製,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自是而始。”唐會要曰:“天寶六載,製僧尼道士令祠部給牒。”唐書食貨志曰:“安祿山反,楊國忠遣禦史崔衆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缗。明年禦史鄭叔清與宰相裴冕又議度僧道收赀。”按此是鬻度牒之始。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度牒”的解釋

  出家受戒時所發給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證明書。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度牒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