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之煩惱。(一)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載:(一)根本煩惱,即無明惑。此根本無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煩惱,故稱根本煩惱。(二)隨煩惱,即見思二惑。此見思二惑,隨于一切違順境上,起貪、嗔、癡等煩惱,隨逐不舍,故稱隨煩惱。
(二)內著煩惱與外著煩惱。大智度論卷七載:(一)內著煩惱,指身見(妄執色、受、想、行、識之五陰爲自身)、邊見(妄于身見中,各執斷、常之一邊)等諸煩惱,于內心不了而起執著,故稱內著煩惱。(二)外著煩惱,指貪、嗔、癡等煩惱,于外境不了而起貪著,故稱外著煩惱。
(叁)隨眠煩惱與現行煩惱。華嚴經疏卷八載:(一)隨眠煩惱,指無明煩惱種子,潛伏于第八藏識中,能生一切妄惑,故稱隨眠煩惱。(二)現行煩惱,指六根對六塵境,現起貪、嗔、癡等煩惱,故稱現行煩惱。
(名數)一,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爲一切諸煩惱生起之本,故名爲根本煩惱。二,隨煩惱,忿恨覆等二十之煩惱,以前之根本煩惱爲體,或爲由此流出者,故名爲隨煩惱。是唯識之法相也。見唯識論六,百法問答鈔二。[囗@又]一,分別起煩惱,依邪師邪教邪思惟之緣而起之我見邊見等理惑,謂之分別起煩惱。于見道一時斷之。二,俱生起煩惱,依無始以來之熏習力,與自身俱生之貪嗔等事惑,謂爲俱生起之煩惱。入于修道,漸漸斷之。見百法問答鈔四。[囗@又](名數)一,大煩惱地法,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之六惑。常與一切之染心相應,故名之爲大煩惱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忿,覆,悭等之十惑,唯爲俱生迷事之惑,故唯爲修道斷,不通于見道斷,又唯起于意識,不通于余識,又十惑各別而起,無俱起者,故名之爲小煩惱地法。是俱舍之法相也。見俱舍論隨眠品。[囗@又]一,數行煩惱,如貪欲嗔恚,不斷而起之煩惱也。二,猛利煩惱,如因果撥無之邪見,上品之煩惱也。見俱舍論十七。
(名數)二種之煩惱。見煩惱條。
[出華嚴經疏] 一隨眠煩惱依附不舍曰隨。五情暗冥曰眠。謂無明煩惱種子。潛伏第八藏識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隨眠煩惱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二現行煩惱謂六根對六塵境。現起貪嗔癡等煩惱。是名現行煩惱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大智度論] 一內著煩惱謂身見邊見等諸煩惱。于內心不了而起執著。故名內著煩惱。(身見者。謂衆生妄執色受想行識之五陰爲自身也。邊見者。妄于身見中或執爲斷或執爲常。名執一邊。名邊見也。)二外著煩惱謂貪嗔癡等煩惱。于外境不了而起貪著。故名外著煩惱。 - 明·一如等 撰
[出瑜伽師地論] 一根本煩惱根本煩惱者。即無明惑也。謂此根本無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煩惱也。二隨煩惱隨煩惱者。即見思二惑也。謂此見思二惑。隨于一切違順境上。起貪嗔癡等煩惱。隨逐不舍也。 - 明·一如等 撰
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大煩惱,因爲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煩惱;隨煩惱即忿恨覆等二十種小煩惱,因爲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故名隨煩惱。 - 陳義孝編
二煩惱者:
一、根本煩惱 貪、嗔、癡、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爲一切諸煩惱生起之本。
二、隨煩惱 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二十之煩惱,以前之根本煩惱爲體,或爲由此流出者,故名爲隨煩惱。 - 明·楊卓
根本煩惱與隨煩惱。
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大煩惱,因爲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故名爲根本煩惱。隨煩惱即忿恨等二十種小煩惱,因爲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技術煩惱,故名隨煩惱。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