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謂二種修行,即自利行與化他行。
(二)謂煩惱、所知二障之現行,華嚴經卷十二(大一○·五七下):“妙悟皆滿,二行永絕。”
(叁)二種心行,即:(一)見行,即見惑。(二)愛行,即愛惑。
(四)唐代善導分往生淨土之行業有二種:(一)正行,(二)雜行。(參閱“五正行”1074、“五雜行”1208)
(名數)一、見行,爲我見邪見等迷理之惑。即見修二惑中之見惑也。二、愛行,爲貪欲嗔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愛惑爲主要,故舉一以攝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識之行動也。涅槃經十五曰:“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舍。”智度論二十一曰:“衆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爲內結使縛。”[囗@又]煩惱所知二障之現行也。華嚴經十二曰:“妙悟皆滿,二行永絕。”同疏鈔十二曰:“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二乘現行涅槃辨利樂事,世尊無彼二事,故雲永絕。”[囗@又]唐善導就往生淨土之行業分別二種:一、正行,正行彌陀法者,此有五種:一、讀誦正行,一心專誦淨土之叁部經等也。二、觀察正行,一心專思想觀察淨土依正二報之莊嚴也。叁、禮拜正行,一心專禮彼佛也。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彼佛之名號也。五、贊歎供養正行,一心專贊歎供養彼佛也。二、雜行,除以上五正行而修其余諸善萬行,回向淨土之行者。雜行無量,姑對以上五正行而亦明五雜行。讀誦雜行乃至贊歎供養雜行也。讀誦雜行者除上叁部經等,讀誦其余之諸經而回向淨土之行,乃至贊歎供養雜行,除阿彌陀佛,而贊歎供養其余之諸佛菩薩,爲往生淨土之行也。見觀經散善義,選擇集二行章。
[出華嚴經疏] 一差別行謂遍依諸位。各別而修。是名差別行。(諸位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諸位也。)一普賢行謂依圓融法門。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是名普賢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隨修一行。即攝一切余行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華嚴經疏] 一頓成諸行頓成諸行者。即依圓融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菩薩。若斷一惑。則一切惑俱斷。若行一行。則一切行具足。故普賢行品雲。一斷一切斷等是也。二遍成諸行遍成諸行者。即依行布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著薩。始自發菩提心。終至等覺位中。次第曆諸法門。遍修諸行。是名遍成諸行。(行布法門者。謂諸法門行列排布也。) - 明·一如等 撰
見行和愛行。見行是見思二惑中的見惑;愛行就是思惑。涅槃經說:“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舍。” - 陳義孝編
華嚴經疏雲二行:
一、頓成諸行 頓成諸行者,即依圓融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菩薩,若斷一惑,則一切惑俱斷。若行一行,則一切行具足。故普賢行願品雲:“一斷一切斷等是也。”
二、遍成諸行 遍成諸行者,即依行布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菩薩,始自發菩提心,終至等覺位中,次第曆諸法門,遍修諸行,是名遍成諸行。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