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二十卷)。天臺大師智顗在隋開皇十叁年(593)于荊州玉泉寺講述,灌頂筆記。全稱妙法蓮華經玄義。略稱法華經玄義、玄義、妙玄。爲法華叁大部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叁冊。北宋天聖二年(1024),遵式奏請入藏。本書詳釋“妙法蓮華經”之經題,並說明法華經幽玄之義趣。
本書內容分七番共解、五重各說二部分。即于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分通、別二門以釋之。通釋乃設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觀心、會異等七科,以通解一部經之大綱,即所謂七番共解。別釋乃就前述五重玄義一一詳說之,稱爲五重各說。第一釋名章,闡釋“妙法蓮華經”經題之五字,其內包含待絕二妙、迹門與本門之妙等。第二辨體章,闡明諸法實相爲本經之經體。第叁明宗章,強調一乘真實,以一佛乘之因果爲本經
之宗旨。第四論用章,以斷疑生信、增道損生爲經之作用。第五判教章,立五時八教之說,而以本經爲超八醍醐、純圓獨妙之教。其內容列表如前頁。
(書名)妙法蓮華經玄義之略名。
Fahuaxunyi
佛教論著。全稱《妙法蓮華經玄義》。與《法華文句》、《摩诃止觀》合稱天臺叁大部。天臺宗基本理論著作之一。隋智顗說,灌頂筆錄。10卷(一作20卷)。以五重玄義詳釋《妙法蓮華經》標題,概說此經的要旨,闡明開顯法門的純圓獨妙,確定《妙法蓮華經》在佛一代所說諸經中的位置;實際上是天臺宗對于整個佛教的概論。相傳智顗于開皇十叁年(593)在荊州玉泉寺講說《妙法蓮華經》要旨,總數可達30卷,然講說未盡,灌頂筆錄僅得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分“七番共解”和“五重各說”兩部分。七番共解即用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觀心、會異等七科,通解五重玄義。五重各說即就五重玄義的第一重各作詳細分別解釋。其中第一重釋名,詳釋《妙法蓮華經》五字。先釋法字,次釋妙字,再次釋蓮華兩字,最後釋經字。書末還附有“記者私錄異同”一篇,是灌頂的附記,內容是雜記異聞與推尊師說等。
本書早有單行本流行。北宋天聖于年(1024)入藏。後孝宗年間開雕大藏經,于淳熙叁年(1176)在福州刊行。唐天寶年間由鑒真傳入日本,後日僧最澄、空海等繼續弘傳,有弘安年中镂刻本,今收入《大正藏》。注釋主要有唐湛然《法華玄義釋箋》20卷;宋法照《法華經玄義讀教記》5卷,從義《法華玄義補注》3卷等。節本有明傳燈《法華經玄義輯略》1卷,智旭《法華經玄義節要》2卷。此外有關的撰述有唐湛然《法華經玄義科文》5卷;宋善月《法華大部妙玄格言》2卷,有巖《法華經玄箋備檢》4卷,智诠《法華經玄箋證釋》10卷;清靈耀《法華經釋箋緣起序指明》1卷等。(高振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