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翻譯名義集?翻譯名義集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翻譯名義集”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翻譯名義集”的解釋

  凡七卷。南宋法雲著。爲佛教之梵漢辭典。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始作于高宗紹興十叁年(1143),收集資料前後曆二十年,再經增刪整理而成。其內容系將佛典中重要梵語二○四○余辭,類別爲六十四篇,而加以解說。各篇開頭均有總論,敘述大意,次出音譯梵文,並一一舉出異譯、出處、解釋。所據資料,除經論外,另又旁采音義、注疏,或由其他之佛教著述(如宗鏡錄)轉引而來。此外亦引用世書經史之類,舉出作者姓名、稱某說等等。引用書籍多達四百余種,作者百余人。

  本書解釋梵文,與一般音義以說明譯義爲限者不同,對較重要之名相,以天臺宗之解釋爲主,詳加論釋;對曆代重要譯家亦有專篇記載。本書保存一些有關翻譯之理論,如卷首特載玄奘提出之五種不翻(大五四·一○五五上):“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叁、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而七迷之作,乃謂釋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義,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無上正真之道無以爲異;菩提薩埵,名大道心衆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此文未見于他處。玄奘、義淨新譯之經論,其名相音譯多異于舊譯,而謂舊譯訛略;本書則以爲新舊翻譯所以不同者,僅因時地差異、方言有別而已。本書與釋氏要覽、教乘法數合稱“佛學叁書”,爲初學者所必讀。另有二十卷本收于明藏中。[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卷四、閱藏知津卷四十叁、增補諸宗章疏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翻譯名義集”的解釋

  (書名)宋姑蘇景德寺僧法雲編,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經典所用之語,分類編列。如系梵語,則釋以華言,並詳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誠讀內典者不可少之書也。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翻譯名義集”的解釋

  Fanyi  Mingyiji

  佛教辭書。南宋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景德寺僧法雲編。7卷,64篇。系將散見于各經論中的梵文名字分類解釋、編集而成,另有別行本在《閱藏知津》中作14卷,明代藏經作20卷。該書共收音譯梵文2040余條。各篇開頭爲總論,敘述本篇大意。對音譯梵文,一一舉出異譯、出處並進行解釋。所據資料,除經論外,還旁采音義、注疏及其他佛教著述,對世書經史之類也有所引用。共引用書400余種,作者百余人。對比較重要的名相,詳加論釋,但以天臺宗的觀點爲主。對曆代重要的翻譯家有專篇記載。卷首有自序,闡述了編集此書的經過和目的:“思義思類,隨見隨錄”,“前後添削,時將二紀,編成七卷六十四篇。十號叁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燦爾在掌”,爲的是使後學者“免檢閱之勞”。又認爲由于時間、地點不同,方言有別,“遂致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在宋唯心居士周敦義所作的序文中,保存了唐玄奘提出的翻譯理論“五種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叁、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另附元普洽所撰《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對編者法雲的生平事迹有所論述。最後有“續補”數十條。編者說:“初編集時,意尚簡略,或失翻名,或缺解義,後因披閱,再思索之,複述續補。”(高振農)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翻譯名義集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