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作梵聲。佛菩薩之音聲。即佛報得清淨微妙之音聲,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佛叁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據大智度論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播,聞而悅樂。(叁)入心敬愛。(四)谛了易解。(五)聽者無厭。[法華經卷七妙音菩薩品、無量壽經卷下]
(二)爲梵呗之一種。(參閱“四個法要”1827)
(術語)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佛之音聲亦如是,故叁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華經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樂聞。”法華文句曰:“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爲梵音。”華嚴經曰:“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長阿含五阇尼沙經曰:“時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叁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叁藏法數叁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囗@又](儀式)音韻屈曲升降,歌頌佛,諷詠法者,雲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聞者得淨信,而佛聽之,在世中鈴聲比丘,呗聲第一。見呗比丘條。魏陳思王曹子建,遊魚山,聞岩谷水聲,寫之,製梵呗之譜。是爲東土梵呗之始。[囗@又]單稱讀經之聲爲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爲佛叁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