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pra^pti。即不使法成就,稱爲非得。爲“得”之對稱。乃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非得有不獲、不成就二位,即所非得之色法、心法已得而未失者,或于未曾得之法起能非得之非得法,遠離或不使其接近所非得之法而令其不屬有情之作用,至“未來生相位”,稱爲不獲;至“現在住相位”,則稱不成就。
非得有叁種:(一)法前非得,謂法雖在未來而未得,乃是現在正生起;例如就凡夫之無漏智而言,其無漏智雖在未來,今突遠離,非得乃現起。(二)法後非得,謂法入過去而非現正生起;例如就聖者之煩惱而言,聖者之煩惱既已斷除,故其煩惱在過去已落謝,而非得現起。(叁)非前後非得,此乃無爲法上之“非得”。非得之法必定不與任何法同時俱起;蓋若一法現前生起,必引附其能得之法亦現前生起;如于此時有“非得”現起,則恰如明闇同時存在而墮于不合理。[俱舍論卷四、卷二十一、入阿毗達磨論卷下、大毗婆沙論卷一五八、卷一五九、品類足論卷一辯五事品](參閱“得”4548)
(術語)使法于吾身獲得成就之一種實物,名爲得。反之而使法自吾身舍離間隔之一種實物,名爲非得。假令斷煩惱,則所斷之煩惱與我身之間,生一種之非得,以間隔二者,故煩惱永不能會于吾身也。是爲俱舍論之法相。彼七十五法中不相應法攝得與非得。梵Apr&amacron;pti。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七卷十一頁雲:已隨本文辯諸得相,當更隨義顯諸非得。若法、有得;彼法、有非得。若法、無得;彼法、無非得。獲、成就,非獲、非成就,說亦爾。由此一切有情數法,及擇滅、非擇滅,有得、非得,有獲、非獲,有成就、非成就。一切非有情數法、及虛空、無爲、則皆無有得非得等。又于自相續法,有得有非得等。于他相續法,無得非得等。此中過去未來法,各有叁世非得。現在法,惟有過未二世非得。以可成就法,在現在世,必成就故。得與非得,更互相違,不俱起故。善不善無記法非得,皆惟無記。叁界法非得,皆通叁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非得,皆惟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不斷法非得,皆惟修所斷。是謂非得略毗婆沙。如彼廣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