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詠谙誦之意。又作誦經、諷經、諷讀、讀經。即出聲讀誦經文、偈頌等。諷誦之法,原爲印度婆羅門間所行的六行(梵s!at! karma^n!i )之一,後佛教徒亦用此法。諷頌經典供養僧,稱諷供。于禅林,諷經依對象、時間、場合之不同而分多種,如每日粥罷、齋罷、放參罷之叁時上殿諷經,稱叁時諷經;每月朔望之祝聖諷經;爲“具應供之德”的無量賢聖及十六大阿羅漢而諷之應供諷經;此外尚有半齋諷經、日中諷經、土地堂諷經、祖堂諷經、韋馱天諷經、朝課諷經、晚課諷經等。[長阿含卷十五種德經、無量壽經卷上、法華經卷叁化城喻品、敕修百丈清規卷一聖節條、禅苑清規卷二、禅林象器箋諷唱門]
(儀式)揚誦經文,或偈頌謂之諷誦。無量壽經上曰:“受讀經法,諷誦持說。”[囗@又]請諷誦文,略曰諷誦。所謂諷誦願文等是也。
如十二分教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雲:諷誦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叁四五六句說。
叁解 集論七卷一頁雲:何等諷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叁、或四、或五、或六。
四解 顯揚六卷七頁雲: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說,或叁四五六句等說。是爲諷頌。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