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處,或佛教化之國土。即不僅指淨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現實世界(穢土),以其爲佛教化之世界,亦稱佛土。因此,自淨土之意義言,彌勒菩薩之兜率天、觀音菩薩之普陀洛伽山等,雖爲淨土,但均非佛土。在初期佛教,小乘說一切有部主張佛土意指釋迦佛陀誕生之娑婆世界而言,但其後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爲法身,曆史性之佛陀爲應身、化身等。故因應化身觀,而有真佛土、應佛土(又作方便化身土)之說,並由報身說,産生報土思想。由于對佛身解釋之異,佛土遂有二種、叁種、五種等說。
叁論宗吉藏之大乘玄論卷五謂,土有不淨、不淨淨、淨不淨、雜、淨等五種,此五土系依衆生之業而感受者,故稱衆生土;又因其爲佛所教化之國土,故亦稱佛土。其中有凡夫與聖者共住之凡聖同居土、大乘與小乘之證悟者(阿羅漢、獨覺、大力菩薩)共住之大小同住土、僅菩薩住之獨菩薩居土、僅諸佛獨住之諸佛獨居土等四種。 天臺宗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礙土(又作實報土)、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土)等四土說。其中,凡聖同居土即凡聖共住之國土,有淨穢之別,淨者如西方極樂世界等。方便有余土系修方便道之空觀與假觀,而斷除見惑與思惑(生于叁界之因),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斷除無明惑,故更于界外受變易生死之藏教二乘、通教叁乘、別教叁十心之菩薩等所生之土。而修真實法之中觀,斷除無明之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生之土,即爲實報土。寂光土即指成佛者所住之國土。
華嚴宗從相待之差別而言(別教一乘之立場),應人類能知之機緣所說之世界(因分可說之土)爲世界海;悟佛果者能知之真如世界(果分不可說之土)爲國土界;全宇宙名爲蓮華藏世界,乃十身具足之毗盧遮那如來所教化之國土。
法相宗立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等叁土。受用土複分爲自受用土、他受用土,故亦立四土,而爲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所依之土。其中,法性土乃以法界真如之理名爲土,與身無別;自受用土爲佛果無漏之第八識上所顯現之無漏純淨之佛土,乃除佛以外所無法測知者;他受用土,則爲教化十地菩薩所變現之土;變化土爲教化地前菩薩、二乘及凡夫所變現之土。
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觀心所顯之境地,分爲叁階成就妙果(叁品悉地),上品安住于密嚴佛國,中品安住于十方淨土,下品安住于諸天修羅宮,依次爲法性身、報身、應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即得叁品悉地之人所感之土,其體不可得。若依于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證得大覺位,則凡夫所見穢土之當體即是密嚴佛國。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有法、報、應叁身,故有法身土(又作法土)、報身土(又作報土)、應身土(又作應土)等叁土。一般以阿彌陀佛之報身所居之報土爲極樂淨土。日本淨土真宗謂此爲真實報土,並立引導、教化衆生之方便化土。[成唯識論卷十、觀無量壽佛經疏、維摩經略疏卷一、法華經玄義卷六下、卷七上、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參閱“四土”1647)
(術語)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義章十九曰:“安身之處號之爲土,約佛辨土名爲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 陳義孝編
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