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如來性、覺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爲如來藏之異名。據北本涅槃經卷七載,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說佛、菩薩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據世親之佛性論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張衆生無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後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決定無佛性、有無不定、決定有佛性叁類衆生。對此,分別說部以空爲佛性,一切衆生悉以空爲本,從空所生,故主張本性皆具佛性。同書卷二複將佛性分爲叁位(稱叁位佛性、叁佛性),即:( 一)住自性佛性,衆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過佛教修行所引發之佛性。(叁)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圓滿顯發者。
中、日諸宗派于此亦有諸說而互相論難。(一)天臺宗立正、了、緣之叁因佛性之說,即:(1)正因佛性,一切衆生本具之叁谛叁千之理。(2)了因佛性,觀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緣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緣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屬性(先天),後二者屬修(後天),但本來性修不二、圓融無礙,叁佛性是非縱非橫(非前後繼起,亦非同時並列)。又叁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斷德),即稱爲五佛性。以其因果不離,故爲因位、果位互具。(二)據華嚴宗,衆生之佛性圓滿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爲佛性、覺性,以此與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稱爲法性加以區別,故主張成佛唯限于有情。(叁)據密宗,森羅萬象悉是大日如來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說。(四)叁論宗廢有關佛性之種種議論,以爲別說因果即是迷執,故稱非因非果之無所得中道爲佛性。(五)法相宗說二種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體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賴耶識中成佛之因之無漏種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種姓說,即菩薩、聲聞、緣覺證悟所得之叁種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無姓;主張唯菩薩定姓與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雖言證悟衆生本來之面目,但卻否定執迷佛性有無等問題,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淨土宗承認理佛性之說,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淨土真宗主張成佛系依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謂如來給予衆生之信心爲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說。
此外,諸經典亦見佛種、佛種性等語,意謂成佛之因,但其內容依經各異,通常多指衆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煩惱、菩提心、菩薩之修行、稱名等。[大般泥洹經卷四分別邪正品、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菩薩善戒經卷一、入楞伽經卷二、卷七、解深密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乘玄論卷叁、大般涅槃經疏卷二十五、華嚴經疏鈔卷叁十、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大乘義章卷一佛性義、法華經玄贊卷一、法華玄義卷五下、金光明經玄義卷上、中觀論疏卷一末](參閱“五姓”1107、“佛種”2744)
(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爲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叁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二十七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衆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 陳義孝編
“佛”,覺悟的意思;“性”,不變的意思。佛教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意爲人人都有覺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現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變的。究竟什麼是佛性?《華嚴經》卷叁九說:“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這兩句偈文說明“佛性”也可稱爲“法性”。《北齊書·杜弼傳》中說魏帝召見杜弼,杜弼也說道佛性即是法性。帝問:“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爲一爲異?”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謂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說的“空理”,空寂無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爲佛。所以成佛既難又不難。說它難,難就難在“空”不了。若能理解萬法皆空,真正證得諸法(宇宙萬有)本性空寂無相,那又與佛何異?“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義之一。我國古代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備時,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張,認爲闡提(斷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這一大膽創見,當時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爭論,道生本人遭到圍攻。“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闡提也有佛性的主張引起的。後來大本《涅槃經》流傳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見解不誤。一場爭論才平息下來。從而道生的聲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詞在小說中也有引用,如《水浒傳》第四五回:“那衆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馬。”(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次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一切衆生,皆有通徹因果自體不改的覺悟性,謂之佛性。此之佛性,爲一切衆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當作佛。 - 明·楊卓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一切衆生皆有不變不改的覺悟之性,名爲佛性。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 梵心居士編